1920年8月,由陈望道翻译的首部中文全译本《共产*宣言》在上海出版。正是这本薄薄的小册子,不仅第一次在中国相对集中和完整地呈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主义学说,而且为中国共产*的创立、中国的革命和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为一大批志士仁人、有志青年走上革命道路提供了路径指导。
首译《共产*宣言》的背景过程
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来华外国传教士、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无政府主义者就开始在中国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但当时的介绍是零星和片面的,对这一科学理论的理解和认识也存在着误解和歪曲。十月革命后,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先进分子开始在中国真正传播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后,在新思潮大量涌现、诸多学说流派争鸣斗胜的形势下,马克思主义以其高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逐渐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进步青年,经典文献在中国的翻译传播也达到了高潮,形成了北京和上海两个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中心。
在需要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形势下,1920年2月初,陈望道接到上海《民国日报》社经理兼副刊《觉悟》主编邵力子的来信,信中称,《星期评论》周刊主编戴季陶约请陈望道为该刊翻译《共产*宣言》。陈望道与邵力子有同乡之谊,且常为《民国日报》撰稿,两人交情莫逆。当时《星期评论》因介绍与研究国内外劳工运动,宣传社会主义和其他新思潮,与陈独秀、李大钊创办的《每周评论》齐名,被人们誉为“舆论界中最亮的两颗明星”。陈望道此前在日本留学时已接触马克思主义,接到邵力子的邀稿,他既意外又兴奋,认为这不是一次普通的译稿工作,而是时代的使命、历史的重托。很快,戴季陶向他提供了日文版《共产*宣言》,拟定作为翻译中文版《共产*宣言》的底本。陈望道又通过陈独秀从北京大学图书馆借到了英文版《共产*宣言》作为参考。
为了避开干扰,专心翻译《共产*宣言》,1920年2月中旬,陈望道回到了自己的故乡——浙江义乌分水塘村(今属城西街道)。在距离陈宅五六十米开外的一间破旧却静谧的柴屋里,陈望道用两条长板凳架起一块铺板。工作时,把一切所需摊在铺板上,累了就往板上一躺。除了短暂的睡眠时间,他一日三餐和茶水都是由母亲张氏送入柴房。看到儿子废寝忘食、通宵达旦地翻译《共产*宣言》,陈母心疼不已。早春时节的深夜,山区刺骨的寒风从四壁和窗户的缝隙里吹入,陈望道握笔的手时常被冻得不听使唤。实在冻得吃不消了,就起身跺跺脚、搓搓手,稍觉回暖,又专心致志地继续译书。转眼间,已近谷雨时节,陈望道“费了平时译书的五倍功夫”,整整用了2个月时间,终于译完了《共产*宣言》。
1920年8月,在陈独秀、李汉俊等人的支持和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的资助下,《共产*宣言》中文首译本终于付梓,共计印发1000册。首译本比现今的小32开本略小,玲珑精致,封面印着红底的马克思半身坐像,画像上方印有“社会主义研究小丛书第一种”“马格斯安格尔斯合著,陈望道译”等字样。翻开小册子,内页是用5号铅字竖版直排,无扉页及序言,不设目录,风格简洁。
首译《共产*宣言》的深远影响
坚定了共产*人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宣言》的翻译出版,极大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一大批具有先进思想的仁人志士在其引导下,走上了共产主义的道路,成为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者。
从1920年开始,毛泽东就一直把《共产*宣言》作为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首要必读书目之一。1936年,毛泽东在延安对斯诺说,“有三本书特别深刻地铭记在我的心中,使我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接受马克思主义,认为它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就一直没有动摇。这三本书是:陈望道译的《共产*宣言》,这是用中文出版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书;考茨基著的《阶级斗争》,以及柯卡普著的《社会主义史》。”
刘少奇曾在上海外国语学社聆听过陈望道讲解《共产*宣言》。他回忆说:“那时,我把《共产*宣言》看了又看,看了好几遍,从这本书中了解共产*是干什么的,是怎样一个*,自己是否准备献身于这个*所从事的事业。经过一段时间的深思熟虑,最后决定参加共产*,准备献身于*的事业。”
1946年9月,周恩来在接受美国记者李勃曼采访时说,五四运动后的一个时期,“在国内曾看到《共产*宣言》,在法国又开始读到《阶级斗争》与《共产主义宣言》,这些著作对我影响很大”,“很短时间内,即转变到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了”。
邓小平在法国勤工俭学时,第一次读到了《共产*宣言》。他说,“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宣言》和《共产主义ABC》”,“我从来就未受过其他思想的侵入,一直就是相信共产主义的”。
提供了解决时代问题的思想理论武器。《共产*宣言》是马克思、恩格斯对19世纪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是建立在解决特定的时代问题基础之上的。在被正式介绍到中国之前,《共产*宣言》已经用30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国出版了300多种版本,为各国劳动人民翻身解放指明了正确的革命方向。
近代中国,面对争取国家富强、民族独立、人民幸福的历史任务,在农民运动、洋务运动、改良主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失败之后,“中国往何处去”成为无数志士仁人共同面对的最大现实问题。陈望道首译《共产*宣言》的出版,使得《共产*宣言》的传播、研究由自发阶段进入自觉阶段,传播内容由零碎转向完整,《共产*宣言》的唯物史价值观逐步进入中国先进分子救亡图存的视线,并深入他们的灵魂与思想深处,让每一位马克思主义信仰者认识到,资本主义并不是理想的社会制度,西方的种种经济危机已经昭告世人资本主义的前景是社会主义。1921年7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诞生,中国的先进分子高举起共产主义革命的旗帜,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种子破土萌发。
催化了中国共产*组织的创建。1920年8月陈独秀、李汉俊、李达、陈望道等人在上海成立了共产*上海发起组。11月,上海发起组制定了《中国共产*宣言》。这一宣言,基本沿用了陈望道首译《共产*宣言》的体例,转述和阐释了《共产*宣言》的主要思想。宣言第一次明确亮出“中国共产*”的名称,宣告中国要建立无产阶级政*——共产*,表明代表着中国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利益的新型政*已经孕育成熟并即将诞生。陈独秀还给北京、武汉、长沙、济南等地寄信,要求成立共产主义小组或支部,并寄上陈望道所译的《共产*宣言》。中译本在全国各地的流传,极大地提高了早期共产*人的思想觉悟、政治水平和理论素养,对促进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发展,对中共正式建*,起到了思想引领和理论指导作用。同时,中共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第一个纲领也吸收了《共产*宣言》中的基本思想与要点。
今年,是陈望道首译《共产*宣言》100周年,作为国内第一部汉译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其散发的信仰味道历久弥新而愈加醇厚,展现的真理力量经久不衰而走向永恒。今天,对于《共产*宣言》中文版首译百年的最好纪念,就是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提高全*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当代中国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不断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
摘编自《群众》2020年第20期,原标题为《首译《共产*宣言》的历史影响》
作者:刘喜发(作者系中共南京市委*校副校长)
责任编辑:张李蕾
小编推荐: 中国共青团历史大事件(解析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光辉历史与发展历程)澳门历史上怎么被侵略的(解析澳门是怎样被葡萄牙占领的)历史素材哪里找(历史类自媒体素材怎么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