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按照中国人的传统,名字有名、字、号之分,各种讲究,十分复杂,稍有不慎,便会引用不当,造成大错,遭人笑料。
名跟随人的一生,故中国人取名十分谨慎,有章有法,规矩严谨,而古人除了名以外,还有一种“名外之名”,也就是字。
俗话说,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取名以分彼此,取字可明尊卑。
由此可见,古人取名十分讲究,名一般是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而平辈之间一般以字相称,表示礼貌。而号的舍取全凭个人喜好,或可以表示心中愿景,或可以表现个人特长,既可以自己取,也可以他人赠送。
也就是因为如此,从一个人的名、字、号之中,就可以对他们的身世经历,理想抱负推测一二。那我们就从个时期的名字看看能从其人物名字中推测出什么信息?
名、字的来源
先说名,是一出生在3个月大的时候,一般由父亲或长辈给取的,这往往代表着家族对这个孩子的期望。
论语中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所以这名的选取十分重要,而取名的关键在于选一个好的字。先秦时鲁国有一个取名大师,叫申繻,在当时和后世都颇受重视,他论述了取名的“五原则”,即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那它是什么意思呢?
简单来说,就是“信”;以出生时所带有的特殊标记为名,比如贾宝玉。“义”:以出生时有的吉象为名。“象”:通像,以相像的事物为名。“假”:以世间万物为名。“类”:类比父亲取名。
在确定选那个字时,有六忌是:“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
而不同朝代取名有不同特点, 商周时期常用天干、地支取名。例如商王外丙、仲壬等。而到了春秋时期,习惯在中间假一个“不”字,比如介之推、烛之武。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东汉。但这里的不只是个发声词,并没有实际的意义。
(王莽画像)
到了西汉末年,名几乎都是一个单字,这是因为当时王莽篡夺了政权。新朝新气象,王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从土地制度到用人制度,从货币到地名,方方面面,也涉及到了人名。王莽下令,“去二名”,也就是名只能有单字,如果你看见在那个时期有双字的名,那只能是人犯罪后的一种处罚。
魏晋时期,随着佛教在我国的兴盛,取名的形式就更加丰富多样,吕叔湘先生在《南北朝人名与佛教》一文中就曾经列举过凡是和佛教有关的名字就多达36种,时人经常以瞿昙、悉达、菩提、菩萨、罗汉、弥陀等人名或术语取名,而其他衍生词就更不用多说了。也正因为如此很多人的名庄就带有之字,比如王羲之,祖冲之。
到了唐代,更多了以排行数字命名,像四郎等,双名越来越多。到了近现代,取名就没有那么多讲究了,但在取名选字的范围逐渐变小,时代特征尤为明显。
其中英、秀、玉、珍、华、兰、华、英、玉、明、秀、国使用频率十分的高。从时代历史中人名用字的变化就可以从中看出时代的更迭,历史的变迁,也可以明白人们思想的变化。
再说字,字的讲究相比之下规范虽然少了,但它所代表的含义却很巨大,往往代表着一个人的志向。男子在二十岁的成人礼上取字,女子在十五岁行笄礼时取字。名和字往往有着意义上的关联,或近义或反义,或辅助或扩充。
例如诸葛亮,他表字孔明,即从缝隙中透出的光明,也就是亮,他的字就是对名的补充,同样补充的还有周瑜字公瑾,张飞字翼德。有意思的是李白字太白,他的字即是对名的补充,而太白还意逾着太白金星,对仙人的称呼,这就是名的延伸。
(李白画像)
名、字所隐藏的信息
在三国中,我们发现名字中带子的人很多。在古代“子”这个字代表着对家族的认可,我是这个家族的孩子,并为此感到荣幸,立志为家族争光。而一个人取字中有子,就可以看出这几点。
首先,这个人成年取子的时候,家族兴旺,前途光明,且志向远大,第二,这是一个庞大的家族,第三,家族里有大人物,并且自己不予其争锋,最后也可很容易看出自己的奉献精神,为家族献力,不图回报。
比如我们熟知的赵云,字子龙,他的字里就有子,这就可以看出赵云出生世家,富贵有余,好学勤奋且家族对他评价颇高。而他的家乡正是在黄巾之乱的爆发地,但后世少有记载,我们推测他的家族因此没落了。
赵云的常山赵氏一族,应该是赵佗的后代。而赵云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武将或者游侠,他必然带着一个家族加入了刘备的阵营,不然他的家族也不会任由他随意乱为。
还有就是曹丕,字子桓:不用说他有个做官的爹曹操;他取字子桓,一方面桓:皇宫的大柱子。暗示身份尊贵重要,另一方面,正值曹操远征,就寓意着栋梁,帮助父亲成就霸业。因为身份的不一般,他必须要隐藏自己的野心。
而整个曹丕的同辈,都是以“子”为字的开头,表达了他们所有孩子们对曹操的尊重。曹植、子建;曹彰、子文;曹昂、子修;曹真、子丹。
接下来就来说说“伯仲叔季”,这几个字都代表着兄弟长辈,如果一个人取字的时候,把这几个字带进去,那就代表着他们兄弟长辈之间的关系非常的好,十分牢靠。
反之,如果一个人明明有亲兄弟,但字中却没有这几个字,就往往代表着兄弟不和睦,关系不好。也有例外,有的哥哥比弟弟大20岁以上,取字的时候还没有弟弟,故字中没有这几个字。
我们都知道诸葛亮字孔明,诸葛瑾字子瑜,他们明明是兄弟,但是却没有这几个字,也就是隐喻着他们的关系并没有那么的好,只不过在史书上没有说罢了。还有袁绍字本初袁术,字公路也是同样的道理。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取字带有“公”,也是用的最多的一个字。公为官职,并且是大官,是很多人的追求,取字公,一般这个人在20岁的时候,已经当官了,甚至超过了父亲的官职。而他的品格一定很好,自诩为正人君子,想要走上仕途,建立功业。
吕布的军师叫陈宫、字公台,20岁入朝廷内阁的天才,颇有才华。从他的字就可以明白他对官运亨通发渴望,徐晃、字公明,作为武将,可以猜测他的人生目标是汉大司马。
自王莽改制之后,名取“单字贵,双字贱”,故三国多数人的名都是单字。列刘备,孙权,双字名的一般要是隐士,要是乳名,再就是贫贱之人,再就是女子。
娄子伯,他就是教过曹操筑城的隐士。秦庆童:董承家奴,曾向曹操告密; 关于取名字,还有很多例子,尤其从一个人的字中,很能看出一个人的品性。
结语
中国的传统源远流长,中国古人的名字更是意义丰富,取名原则繁杂,常常引经据典,明有男《楚辞》女《诗经》的说法,取完名之后还要取字,名和字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
我们都知道周瑜字公瑾,连起来就是怀瑜握瑾,听上去非常的美好,寓意一块完美无瑕的玉,也代表其是美男子的意思,同时代表他的性格是谨慎公正。
而一个人有名还有字,甚至号、姓氏,对其的称呼规则也颇多,不同朝代的习惯也有所不同,往往对一个人的称呼是否得体就决定着一个人的命运,尤其是对长辈君主的称呼尤为重要。
例如曹操,我们可以叫他曹操,曹公,孟德,魏公,阿瞒,阿瞒小儿等,每一个称呼带有不同的感情色彩,同时也代表了这个人的不同态度,有此就可窥见他的选择是什么。
当我们对长辈或君主称呼时,尤其不能直称其名,这是大不敬的。名是家族对其寄予的希望,字表自身的理想志向,号又能代表社会对他的评价。可以说,每一个名字的小细节都能蕴藏着大信息,只要稍加钻研就能够看到历史中原本看不到的信息。
一个名字很小,但他所能决定的事情很多,古人对名字也有不同的解读,与中华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由此也能够窥见历史的变迁和朝代的更迭,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人们对名字的要求不是那么严谨,起名的讲究也没有那么多了,也没有了字,但一个人的姓名仍然寓意着美好的生活。
文献参考
1:《礼记·曲礼》
2:《古代汉语》----------------王力
3:《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4:《汉书·王莽传》
5:《左传·桓公列传》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