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萧红,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她是鲁迅口中的“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是一代“文学洛神”。作为萧红的代表作品,《呼兰河传》更是当今“新课标指定阅读书籍”。然而,上天总是妒忌有才华的女子,1942年1月22日,萧红在圣士提反女校的临时救护站去世,享年仅31岁。一代文学洛神终究还是离开了这个对她冷漠的人间,“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得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是她最后的绝笔。
古人常说,“知人论世”,从萧红充满斗争精神的一生和她所处的时代背景出发,再读《呼兰河传》这部带有自传性回忆色彩小说的我,觉得它不再是一部简简单单的“儿童启蒙文学作品”。隐藏在美好回忆的背后,其实是作者对家乡的无限感伤,可以说是“哀其不争,怒其不幸”。那么今天我们就从对女性悲剧命运的同情、国民性批判精神以及荒凉的生命感受这三个方面来分析萧红的《呼兰河传》,重新认识作者的童年,重新认识在那片广袤的土地上艰难生存的人民。
《呼兰河传》
一、对女性悲剧命运的同情:女性的天空是低垂的,羽翼却是稀薄的
华莱士·马丁说:“在一部作品里面,通过一切虚构的声音,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总的声音,一个隐含在一切声音之后的声音,它使读者想到另一个作者——一个隐含作者的存在。”
所谓的“隐含作者”,就是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时会不自觉地将自身的情感经历、价值判断、理想追求等融入到作品当中。萧红年少离家出走,一生追求真爱,纵观萧红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出她是一位充满叛逆精神的作家,她一生都在与封建传统文化作斗争。所以当萧红书写苦难中的悲剧女性时,看似同情,实则是在为广大受苦受难的女性争取自由和平等的权利。
在《呼兰河传》这部作品里,我们印象很深的一个悲剧女性就是小团圆媳妇。所谓的小团圆媳妇,就是大家俗称的童养媳。这个小团圆媳妇十分可怜,她本是一个十二岁的非常健康的女孩子,可是被婆婆给活活虐待死了。
她的婆婆为什么要虐待小团圆媳妇呢?是因为他们家不想要小团圆媳妇吗?不是,他们家很想要小团圆媳妇,但是,他们必须虐待她,理由是“她太不像个小团圆媳妇了。长得那么高,一点都不害羞,腰板那么直,还冲着人笑。”总而言之,她没有小媳妇应有的胆怯样,其实就是她不像是个奴才。所以,她的婆婆就要给她一个下马威,给她一个又一个下马威,直到把她整死了。
《呼兰河传》插图:小团圆媳妇
令人憎恨的是,小团圆媳妇最终被折磨死了之后,这个婆婆没有任何忏悔,她没有反思自己有什么施虐心理,反而觉得她自己是多么倒霉。她说:“我一辈子没干过坏事,我一辈子都在行善,可是我就是命不好,所以我就没有一个得到小团圆媳妇的命。因此我是全世界最倒霉的人啦。我是最值得同情的人。”萧红在这里写了一个施虐者还在觉得自己倒霉的心理,这是非常深刻的一种文化批判。
萧红通过写小团圆媳妇的命运,写出了传统家族制度里的吃人的一面,而这种吃人吃的是最孤苦无助的女性,而且又是女性中地位最低的小团圆媳妇。正如萧红自己所言,“女性的天空是低垂的,羽翼却是稀薄的。”
此外,萧红还写到了指腹为婚的媳妇的命运,她们经常被逼到走投无路,跳井的跳井,上吊的上吊。还写到了娘娘庙里的娘娘为什么那么温顺,“大概是被打怕了”。生活在那个时代的萧红,对自己,对同时代的女性的命运看得很透彻,她说:“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却是因为我是个女人。” 可悲的是,终其一生,她没能逃脱身为女人的不幸命运。
汤唯在电影《黄金时代》里饰演的萧红
二、深刻的国民批判精神:从来如此,便对吗?
我们大家都知道萧红和鲁迅之间动人的师生情谊,作为萧红的精神导师,鲁迅显然影响了萧红的文学创作,在《呼兰河传》里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鲁迅先生的国民性批评精神的影子。
萧红在书中描写了一个大泥坑,“东二道街上有一个大泥坑,大泥坑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不方便,人过去了差一点掉下去,有个小孩儿掉下去了,还好被人救起来,要不就淹死了。还经常淹死猪,经常马掉下去,有人掉下去,有人出事了,大家都来帮忙,其实一半是帮忙,一半是看客,看热闹,但是从来没有想到,要把这个泥坑给填起来。”
虽然说人差一点淹死,常常淹死牲畜,可是大家只是抱怨,从来没有想过把这个泥坑填起来,萧红在这里批判的是人们得过且过的生活态度。孔子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觉得很有道理,就像书中的大泥坑,它就像一个定时炸弹,总会有爆炸时候,等到那时就什么都晚了。
萧红继续写道,“这个泥坑里总是淹死猪,总是吗?不总是,一年偶尔只淹死一两头猪,有时一年也没淹死猪,但是我们经常吃淹死的猪,其实我们吃的是病死的猪。”
看到这样的一段话,大家是不是感到很好笑呢?这恰恰就是萧红作品独特的文学魅力。她能在趣味性中渗透着国民性批判,当她在讽刺人们自欺欺人的心理,当她在批评这件事情时,她选择跟自己批评的对象站在一起。所以说这种叙述是充满趣味的,因为当作家与受批评的对象同时出场时,在文学叙述的层面上会建构出一种叙述的兴味,使得作品不仅呈现出了一种生机勃勃的趣味,还呈现出作家的思想高度。
三、对具体人事的悲悯和荒凉的生命感受: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
萧红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作家,甚至被当时文坛里的众人看作是“祖师爷赏饭吃”,因为她天性敏感细腻,充满对现实的具体人事的生命悲悯,这点在《呼兰河传》里可以明显感受到。在书中萧红塑造了一个颇似“孔乙己”的人物,即有二伯的形象。
有二伯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是我家的一个下人,一位年长且对我家有过贡献的下人,但是他同时也有他严重的缺点,偷东西,他没钱就偷我家的东西去卖,他卖东西的时候就被父亲打。
他被父亲打的时候呢,萧红是什么心情呢?萧红写道,“父亲打了有二伯,父亲三十多岁,有二伯快六十岁了。他站起来就被父亲打倒下去,他再站起来,又被父亲打倒下去,最后他起不来了。”
《呼兰河传》插图:有二伯
萧红是怎样看待有二伯的偷盗行为的呢?在书中并没有非常明显的褒贬色彩的句子,但是从萧红的这句话“父亲打了有二伯,父亲三十多岁,有二伯快六十岁了。”我们可以看出,萧红其实是非常同情有二伯的,面对三十多岁正值壮年的父亲,年老体弱的有二伯根本毫无还手之力,他只能默默忍受着主人的毒打,即使自己曾有功于这个家族。
不止有二伯,萧红在《呼兰河传》里还写道了一位卖豆芽的王寡妇, 她的独子掉河淹死了,王寡妇从此以后就疯了。萧红在书中这样写道“但她到底还晓得卖豆芽菜,她仍还是静静地活着,虽然偶尔她的菜被偷了,在大街上或是在庙台上狂哭一场,但一哭过了之后,她还是平平静静地活着。”
萧红的这段话,未加任何渲染,没有夸大悲伤,但仅仅是平淡的叙述,仍让读者读之落泪。因为我们能从这看似冷静的话语深处,看到萧红努力克制的不忍。接着这种具体的对人事的同情深化到对生命普泛的悲凉,“一年四季,春暖花开、秋雨、冬雪,也不过是随着季节穿起棉衣来,脱下单衣地过着。生老病死也都是一声不响地默默地办理 。”
汤唯在电影《黄金时代》里饰演的萧红
结语
《呼兰河传》作者萧红不仅仅是一个回不到故园的柔弱的女性,她是一个接受了现代思想并以新文化为支撑的充满自信的知识分子。所以当她回忆起自己的故乡时,这个回忆便有了非常丰富的内涵。这种丰富的内涵,既有回忆性文学之中所特有的本真的生命状态,也有萧红成年之后所经历的生命的辛酸;既有深邃的启蒙思想也有具体的生命关怀。
丰富的思想内涵,丰富的情感体验,构成了这部作品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我们不能仅仅因为看到书中作者和祖父之间温馨的祖孙情谊,就忽略了作者对女性自由平等权利的召唤,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和对生命本真的探寻,读懂隐藏在温馨背后的荒凉,才算真正读懂了《呼兰河传》。
小编推荐: 契诃夫代表作品有哪些(解析契诃夫 看尽这世界的可笑和可悲)理科有哪些专业(理科生怎么选择专业)郑板桥擅长画些什么(讲解郑板桥的作品有哪些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