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通学习方法网 -包含小学、初中、中考、高中、高考等各种学习方法。
书通网logo
当前位置: 书通网 > 学习方法 >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一等奖(《安塞腰鼓》教案)安塞腰鼓教学设计一等奖(《安塞腰鼓》教案)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一等奖(《安塞腰鼓》教案)安塞腰鼓教学设计一等奖(《安塞腰鼓》教案)

时间:2022-09-09 分类:学习方法 来源:书通网

 

教学目标

1.理清思路,感知安塞腰鼓的特点,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民俗文化的意义和价值。

2.朗读课文,体会本文所表达的热烈、豪放的情感,感受西北高原人的蓬勃生命力。

3.理解文中多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综合运用的效果,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完成第3课预习卡

2.准备安塞腰鼓的表演视频。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理清思路,感知安塞腰鼓的特点,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民俗文化的意义和价值。

2.朗读课文,体会本文所表达的热烈、豪放的情感,感受西北高原人的蓬勃生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安塞腰鼓的表演视频)

师:如果说悠扬高亢的信天游是黄土高原的淳朴悠长的诗情,那么安塞腰鼓就是这片土地上顽强生命的呐喊和奔突。安塞腰鼓,以其奔放的动作、铿锵的节奏、磅礴的气势和惊人的视听效果及震撼力,传达了西北汉子粗犷豪放的阳刚之美和激越饱满的生命激情!有一篇散文,直接从安塞腰鼓的舞姿和鼓声中发掘出了陕北人的元气和神魂——让我们走进刘成章的《安塞腰鼓》,一起去感受腰鼓的风采、文字的魅力!

(板书文题)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通过观看视频直观感受安塞腰鼓的气魄与激情,并由此激发探寻本文文辞魅力的欲望。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了解作者,扫清字词障碍

2.了解什么是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融舞蹈、武术、体操、打击乐、吹奏乐、民歌为一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像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飙,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

3.诵读感知

学生带着问题大声自读课文。说明:时间5分钟;教师无须给提示。

(1)请根据文中描述,对安塞腰鼓进行概述、评价。

好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的安塞腰鼓!(空缺处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用文中的内容。)

(2)按照时间顺序将文章分为三部分。

(生评议自读情况,交流、讨论收获)

预设(1)“壮阔”“豪放”“火烈”“有力”“惊心动魄”“奇伟磅礴”“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使人叹为观止”“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等等。

(2)鼓响前(第1—4段):安静。

腰鼓表演(第5—27段):激昂。

鼓声止(第28—30段):寂静。

【设计意图】

此环节引导学生从“抓住事物特征”和“理清写作思路”的角度梳理文章内容,适当缓减学生阅读初期感知内容步骤存在的片面、表象问题。

4.理清思路

(1)要读出《安塞腰鼓》这篇美文的感染力、震撼力,不仅靠声音,更需要深入理解文章的思路,读出层次变化。文章从哪些方面写表演中的安塞腰鼓?

(生再读课文,快速提炼关键内容)

提示:可通过抓关键词句来明确内容和理清思路。

(2)学生交流发现与收获,教师评点。

预设关键句:文中有一个句子反复出现,它表达出了作者最炽烈的情感,这个句子就是“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关键词:以上四个句子区分了四部分,每个部分各有一个词语提示了这个部分的内容。

“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中的“一场”;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中的“响声”;

“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中的“胳膊、腿、全身”“搏击”;

“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每一个舞姿……每一个舞姿……”中的“舞姿”。

层次:文章从四个方面写表演中“激昂的安塞腰鼓”。

第一层(第5—13段):宏伟的场面。第二层(第14—17段):激越的鼓声。

第三层(第18—22段):有力的动作。

第四层(第23—27段):奇丽的舞姿。

【设计意图】

运用“抓关键词句法”,既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自主阅读,理清文章思路,又是对本单元的学法训练的延伸。

三、探究交流,明确主旨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对于《安塞腰鼓》这样一篇经典美文,要想晓其义、明其旨、悟其情、受其熏陶,你还想解决什么问题?

1.诵读交流

(1)学生在小组内诵读、交流,结合文本提出问题,反馈有价值、有争议的问题,或在讨论中提出新问题。

(2)讨论探究。学生有发现、有见解即可,不苛求完美。

设问1:“安塞腰鼓”有什么突出特点?

预设安塞腰鼓具有“壮阔”“豪放”“火烈”“有力”“惊心动魄”“奇伟磅礴”等特点。

设问2:本文明明以“安塞腰鼓”为题目和主要内容,为什么要多次写“高粱地”“黄土高原”?

预设质朴的“高粱地”、厚重的“黄土高原”是“安塞腰鼓”表演的背景,也是孕育“安塞腰鼓”的文化土壤,“安塞腰鼓”不仅仅是一种表演,更是西北高原地区风土人情的展示。

设问3:黄土高原上的“后生”是怎样的形象?

预设黄土高原上的“后生”们朴实、沉稳、热烈、奔放,充满生命的活力。击打腰鼓时,他们全情投入、用尽全力,因为这对于他们是一种生命的宣泄与释放。

设问4:文章开头四段和结尾三段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预设不可以。文章开头四段和结尾三段的“静”,更能衬托出安塞腰鼓的热烈奔放。反过来又起到以动衬静的效果,开头四段的安静,表现蓄势待发;结尾三段的寂静,让人回味无穷。诵读的时候可压低声音,与“表演中”的部分形成对比。

设问5:这篇文章表达了什么主题?

(生交流讨论,师指导总结

预设关于这篇文章的主题,可以有多种见解:

①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这股力量,由西北汉子热情奔放的腰鼓表现出来。

②表达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贫瘠的黄土地、困倦的生活,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物质上、精神上受到太多的压抑、羁绊。安塞腰鼓,表现了挣脱、冲破、撞开这一切因袭重负的力量。

③歌颂阳刚之美。“一群”“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的“茂腾腾的后生”,他们“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表现了一种独特的阳刚之美。

④人就应该这样痛快淋漓地生活。“遗落了一切冗杂”,打破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而不必计较功名利禄,不必患得患失,不必苍白憔悴。

(3)朗读训练。

听课文的配乐朗诵。要求学生带着前一环节评议的收获来听;可借鉴范读,在文中做出标记,如语速、节奏、重音等。

对比评议:将自己的朗诵与示范朗诵进行比较,发现他人长处与自己的不足。

个人自由读,小组合作读。教师示范、指导。

比赛朗诵:个人或小组,找自己喜欢的段落来读。

2.问题探究

师:作者为什么这样歌颂西北汉子?

(师引导生讨论)

预设西北,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曾有过秦、汉、唐的强盛,拥有雄睨世界的辉煌文明。而本文写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西北地区黄土高原比较贫穷,人们生活艰苦,西北好像落伍了。但作者深情地歌颂的“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并没有因生活的贫苦和封闭而丧失希望,复生的生命能量就在这沉重的躯壳内奔突,终有一天会喷发。落后是暂时的,只要生命还在期盼“搏击”,重生之日并不遥远。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一步步推进,“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一天天活跃的今天,这种“搏击”精神将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这里的人们是有希望的,这里的土地是有希望的。

结束语:这节课我们通过朗读、梳理,感受了安塞腰鼓雄浑、激越、壮阔、火烈的特点和洋溢的阳刚之美,也感受到了黄土高原人独有的热烈豪放和蓬勃的生命力,这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人一定要有积极乐观、坚定生活的信念,让生命活得精彩、活得有意义!

【设计意图】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本环节通过自主质疑、交流探究,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锻炼自学能力。同时,采用学生喜爱的比赛形式,学生更乐于深度参与。并在读熟读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本课主题及社会现实意义,帮助学生加深阅读层次。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运用批注法、比较法,体会文中多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综合运用的效果。

2.强化朗读训练,感受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教学过程

一、语言品读

师:本文的感情基调是激昂的、高亢的,需要大声朗读,读出抒情散文的诗意。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梳理初步领略了安塞腰鼓的风采,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进一步感受《安塞腰鼓》的语言魅力。

1.自主答疑,语言品析

(1)学生再读课文,结合课后“阅读提示”,运用圈点勾画法,从用词、修辞、句式、描写方法、写作手法等角度入手,选择自己对本文的句式和语言感触最深的2—3处加以批注。(时间7分钟,教师无须给提示。)

(2)小组内交流、讨论批注内容,练习有感情地诵读。(3)各组汇报有价值、有争议的问题,或在讨论中提出新问题,师生探究、小结。

设问1:文中大量出现“隆隆,隆隆,隆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预设这是叠词、拟声词的运用。

“隆隆,隆隆,隆隆”拟声词的反复使用,朗读时似有声响在耳边震撼,富有音韵美。

设问2:作者频繁分段,多用短语、短句,甚至有时一个字、一个词独立成段,有何用意?

预设“但是”与“看”独立成段,吸引读者的注意力,简洁、有力且自然地完成了画面由静而动的急转。

“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连用七个动词和感叹号,语句铿锵,气势强劲,突出了安塞腰鼓的豪放美。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是强健的风姿”,如与“急促的鼓点像骤雨一样,飞扬的流苏像旋风一样,蹦跳的脚步像乱蛙一样,闪射的瞳仁像火花一样,强健的风姿像斗虎一样”比较,便很容易发现原句句子更短、语势更强、更有节奏感,用倒装句式强调了喻体,使动感的状态更为鲜明。

设问3:课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预设①描写。

课文对黄土高原的景物、人物和人的活动的描写非常生动,包括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真实描写和想象描写。生动的描写,使景物、人物的形象特点更加鲜明。

静态描写:

如“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当鼓声停止后,人们仍沉浸在激情中,好像热闹后突来的沉寂,这时以“鸡啼”反衬寂静。联系全文看,开篇说一群后生们沉稳而安静,腰鼓“呆呆的,似乎从来不曾响过”,表现了一种“静”的氛围;接下来是文章的主体,一直写腰鼓激情喧响;到最后鼓声“戛然而止”,这样由静到响,再由响到静,文气起伏跌宕,结构回环完整。

动态描写:

如“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描写后生们热烈奔放、沸腾不可遏止的生命状态。

真实描写:

如“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描写现实的人、景。

想象描写:

如“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联想中的景物属虚写,但更美丽、奇特,能激发读者的想象。

②议论和抒情。

课文中议论和抒情的语句,揭示了高原后生的精神、胸襟、激情,抒发了对高原后生和安塞腰鼓的赞美之情。

议论句如“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

抒情句如“好一个安塞腰鼓!”

师小结: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可以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我们要学习的一个重点。

设问4:课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预设激昂的排比:对仗工整、层层递进、形式多样的排比增强了语势,更突出了安塞腰鼓恢宏磅礴的气势。“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是句子内部的排比;“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使人叹为观止”是句与句之间的排比;第9—11段是段与段之间的排比。

生动的比喻:使对象更加形象具体,从而铺排出一系列异彩纷呈的画面;常把喻体提前,既增强了表现的力量,又使句式富于变化。

强烈的反复:使语言节奏明快,形象深刻清晰。“好一个安塞腰鼓!”在课文第二部分反复出现了四次,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安塞腰鼓的赞美之情,形成回环往复的气势,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师小结:本文的排比极具特色。从排比的形式上,有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从排比的内容上看,层层在递进、多角度来辐射;从排比的手法上看,动静巧结合、虚实更相生;从排比与其他修辞手法的结合上看,排比中有比喻、反复、对比、引用、拟人和叠词等,使得全文气势充沛,节奏鲜明,感情强烈。

2.反复诵读,体验感悟

(1)学生选择喜欢的语段自由诵读。

(2)小组内互相听读,分享体悟和收获:激荡的生命、磅礴的力量与阳刚之美……

结束语:作者笔下,多短句,简洁有力、脆生响亮;多排比,既有句内的排比,又有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排比,还能连段而下,交错互出;即使不单独直接描写腰鼓释放的磅礴能量,也从人的感觉、人的联想和群山、大地等周围环境的回响上,多方位地渲染着它的奇特效应;自始至终采用行进的、动态的描写,使人的动作与腰鼓的声响,在共时态中互激互融,合而为一,从艺术上组成一个表现着生命之源和力量之泉的整体。

这一切形式上的追求,在文章中造成了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炽热灼人的氛围、排山倒海般的气势,恰与作者所要歌之颂之的人的生命力量相辅相契。这感染力不仅源自安塞腰鼓本身的艺术风采,更是作者综合运用各种修辞、技巧表达出的文字魅力!

【设计意图】

本环节引导学生借助“阅读提示”,圈点、勾画、批注、比较,自主合作、交流探究,从用词、句式、修辞、写法、表达方式等角度深入揣摩语句的妙处。鼓励学生人人发言、深度参与,他们的理解和表达或许暂时还不那么完整、有条理,但一定真实。

二、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文化探源

(1)神州大地,中国鼓文化源远流长,古往今来,鼓都被广泛地应用。我国最早的鼓,是进入陶器时代用陶土炼制的“土鼓”。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地出现了富有地方特色的鼓,除安塞腰鼓外,你还知道哪些地方的特色鼓?

(2)请你简要谈谈鼓在古代和现代有哪些用途。

2.仿写

请模仿文中的排比句写一段话,描述一个表演场面。

【设计意图】

通过拓展延伸,将文化知识延伸至学生的生活。同时通过模仿经典写法,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设计亮点

《安塞腰鼓》是一篇用雄浑激越的鼓点敲出的优美豪放的诗章,是一曲旺盛的生命和磅礴力量的热情颂歌。开课伊始,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用生动粗犷的表演场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学生和安塞腰鼓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有了直观的感受,更易于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据了解,大多数学生初次接触这种思想性、抒情性都比较强的作品,常感懵懂不知如何下手。因此后面的教学环节以听读、范读、带着问题读、散读、抽读、小组合作评读、语言品读等朗读活动为线,充分利用“阅读提示”等课本资源,引导学生运用圈点勾画、批注、比较等方法,在自主合作、交流探究中一步步加深对这篇散文的理解。最后设计了拓展、仿写的实践活动。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自主”结合,美文的诵读与赏析结合,朗读与练笔结合,实现由浅读到深读、从阅读到写作的提升。

资料链接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传统民俗舞蹈,20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起源:

安塞素有“上郡咽喉”“北门锁钥”之称,为抵御入侵的边防要塞之一。传说早在秦汉时期,腰鼓就被驻防将士视同刀枪、弓箭一样,是不可少的装备。遇到敌人突袭,就击鼓报警;两军对阵交锋,以击鼓助威;征战取得胜利,又击鼓庆贺。后来,腰鼓从军事用途逐渐发展为当地民众祈求神灵、祝愿丰收、欢度佳节时的民俗性舞蹈,使安塞腰鼓更具有群众性,但在击鼓的风格和表演上,仍保留某些秦汉将士的勃勃英姿。

形式特征:

安塞腰鼓分文鼓与武鼓两种,文鼓以扭为主,重扭轻打;武鼓以打为主,重打轻扭。安塞腰鼓快放快收,变化神速,自然大方,欢快流畅,刚柔并济,屈伸自如,多在表演上强调整体效果,要求动作的整齐统一和队形变化的规范性,主要通过鼓手们豪迈粗犷的舞姿和刚劲有力的击鼓技巧,来充分展现生息在黄土高原上的男子汉们的阳刚之美。

传承价值:

安塞腰鼓是黄河文化的组成部分,是陕北汉子剽悍、虎劲、牛劲的体现,极具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曾多次在中国各地展现风采,并为世界瞩目。

素养提升

表达技巧

在鉴赏现代文阅读中,表达技巧包括:

1.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其中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正侧面描写结合、虚实结合等;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因事缘情、托物言志、咏史抒怀等。

2.表现手法: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悬念、反衬、托物言志、铺陈描写、赋比兴、动静相衬、虚实结合、景情合一、借景抒情、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等。

3.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繁简。

4.结构:承上启下、设置悬念、前后照应、铺垫、衔接、伏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等。

5.修辞手法:比喻、双关、借代、反复、排比、反问、设问、拟人、夸张、对偶、用典、顶真、互文等。

小编推荐: 湖心亭看雪教案优秀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如何设计比较合理?)爬天都峰教学设计优秀教案(全册教案:三年级语文上册)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理念(课堂笔记、教案及练习题)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