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荨麻疹是临床常见的血管反应性皮肤病,荨麻疹反复发作,超过六周即可诊断为慢性荨麻疹。病因复杂隐匿。临床诊断简单但病因复杂是诊疗中较多见的“现象”。
关于病因问题
慢性荨麻疹究竟能不能明确相关的原因?如何寻找可能的原因?发现可疑的原因是否需要处理?将病因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
外源性:物理刺激、食物、药物、植入物及运动。强调一过性和可见性。
内源性:自身免疫、精神因素、特异性体质等。强调持续性和隐匿性。
慢性荨麻疹很少由变应原介导所致。
关于病(诱)因治疗:
-去除物理等诱发或触发因素
-治疗抵抗患者
-低组胺饮食或低假变应原饮食
-减轻精神紧张或压力等。
-控制体内慢性炎症。
-治疗甲状腺相关疾病。
-补充维生素D
应注意不能盲目的去除病因(诱因)可能不仅没有效果,且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慢性荨麻疹治疗方法
病因治疗、抗组胺疗法、非抗组胺疗法。
1、病因治疗:祛除病因或诱因很重要,祛除可诱发的因素很重要:
抗感染、过敏(食物过敏)、其它。
2、抗组胺药疗法:基本治疗方法。
-第2代抗组胺药首选
-常规一种抗组胺治疗无效可选择(替代治疗)
1)加量(2倍递增到4倍)
大多数对标准剂量无效的荨麻疹患者将从增加抗组胺药物剂量中获得明显效果。二代抗组胺药许可剂量是荨麻疹一线治疗,加量是二线治疗
抗组胺药直接加到4倍受到限制(法规)。而不同结构抗组胺药相加不能达到剂量加倍的目的,只有类似结构相加才可提升抗组胺药抗炎作用(相当于加量),抗组胺药相同结构药物相加安全确切。
同类结构相加的举例
西替利嗪+左西替利嗪
氯雷他定+地氯雷他定
依巴斯汀+依匹斯汀
4倍剂量治疗慢性荨麻疹安全有效的药物有:西替利嗪、地氯雷他定、左西替利嗪、依巴斯汀、非索非那定、比拉斯汀和卢帕他定。
第二代抗组胺药物之间的差别
代谢不同:
-依赖肝脏(咪唑斯汀、非索拉定、氯雷他定等)
-依赖肾脏(西替利嗪、左西替利嗪、奥洛他定等)
-不依赖肝肾(依巴斯汀、地氯雷他定等)
镇静效应不同:
-强且常见:西替利嗪、左西替利嗪、咪唑斯汀等
-中度少见:氯雷他定、依巴斯汀等
-弱且少见:非索非拉定
抗组胺受体效应不同
西替利嗪>依巴斯汀>氯雷他定>非索非拉定
抗炎特性不同
咪唑斯汀--抗5-脂氧合酶等
奥洛他定--拮抗NGF、P物质、PAF等
卢帕他定--拮抗PAF、稳定肥大细胞膜、抗IL-6/8等
2)联合用药:不同的抗组胺药
2)联合用药:不同的抗组胺药药理作用(抗炎)有互补性,联合用药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第二代抗阻胺药+第二代抗组胺药,第二代抗组胺药+第一代抗组胺药,第二代+白三烯拮抗剂,第二代+H2受体拮抗剂)。
2、非抗组胺疗法:抗组胺药治疗无效的选择
-糖皮质激素短程疗法
-非生物治疗药物选择
-生物治疗的定位(优先或最后选择)
-非抗组胺药(治疗抗组胺药抵抗荨麻疹)
-各种抗组胺药(包括第1代或第2代均无效,或者不能耐受)
非抗组胺疗法
-抗炎药物:羟氯喹、氨苯砜、柳氮磺胺吡啶、秋水仙碱
-免疫抑制剂:环孢素、他克莫司、西罗莫司、霉酚酸酯
-生物制剂:奥马株单抗、其他生物制剂
-糖皮质激素
第二代非镇静抗组胺药,效果不佳时,酌情加倍剂量联合赛庚啶2mg,每日3次,用于遇冷性荨麻疹疗效好。
·联合多塞平25mg,每日2次。也可每晚服25mg,如服药后第二日没有头晕,乏力等症状,可增至50mg,一般不超过75m,多塞平一般用50mg即可收到良好效果。
.联合酮替芬1mg每日1-2次。
·羟氯喹,每次0.2g,每日2次,改善日光性荨麻疹患者症状和体征。
一般不主张常规长期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可引起糖皮质激素依赖性荨麻疹,使病程迁延难愈。糖皮质激素短期使用能控制50%抗组胺无效的荨麻疹,
难治性荨麻疹可短期口服泼尼松等治疗,剂量与疗程(小剂量和短疗程)
-0.3~0.5mg/kg(起始剂量25mg),25mg服用3天后迅速减量,疗程7~10天。
-每周六或周日各服用一次,每次20mg,连续服用2个月,可以减少副作用。
环孢素、奥马珠单抗因价格昂贵,一般都作为三线治疗药物。
环孢素可控制约2/3的抗组胺药抵抗性CU的症状。剂量3~5mg/(kg·d),分2~3次口服。
奥马珠单抗对75%以上慢性抗组胺药物抵抗性CU有肯定疗效。剂量为150mg或300mg,每隔4周皮下注射。
特殊人群用药注意事项:
儿童服用药量:
7.5公斤以下成人1/4量。
15公斤以上成人1/2量
30公斤以上成人量。
选择安全性高的第二代抗组胺药西替利嗪、氯雷他定。
孕妇用药:
怀孕可服用西替利嗪、左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目前还没有对孕妇胎儿有不良影响的文献报道。
小编推荐: 摆渡老人是怎样的人(讲解摆渡人能渡人却不能渡己)党性分析报告怎样写(解析个人党性分析材料怎么写)马克思是怎样一个人(分析顶天立地的伟人 有血有肉的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