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通学习方法网 -包含小学、初中、中考、高中、高考等各种学习方法。
书通网logo
当前位置: 书通网 > 学习方法 > 高一语文试卷模拟题电子版(​高一分班考试模拟试题(语文))

高一语文试卷模拟题电子版(​高一分班考试模拟试题(语文))

时间:2022-09-01 分类:学习方法 来源:书通网

本试卷共10页,共100分。考试时长12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依次填入下面语段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2分)

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 _____ 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 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借文字 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 ,情感还没有凝练。

A.所以 必须 表现 透彻B.虽然 必需 表示 精确

C.虽然 必须 表现 精确D.所以 必需 表示 透彻

 

2.依次填入下文横线处的关联词,恰当的一组是(2分)

①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句话告诉我们,____坚持不懈地努力,____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获得事业的成功。

② ____没有对本职工作的热爱,____不可能勤奋地去探索和实践,____就不会有事业的成功。

A.如果 就 只要 就 因而B.只要 就 如果 就 也

C.只有 才 如果 就 因而D.只有 才 即使 也 也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2分)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____处于被动、从属地位,____处于主动、主体地位,这____是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一道分水岭,____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一条分界线。主体性是个人全面发展的核心,____,我们在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实施主体性教育。

A.不是 而是 既 也 于是B.是 还是 不但 而且 因此

C.不 就 不仅 还 因而D.与其说 不如说 虽然 也 因此

 

4.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2分)

去年夏天,我在杭州一所疗养院里休养。________江岸后面是起伏的山峦和绵延不断的树林。

① 这儿的景色真是美极了!    

② 那儿的景色真美!

③ 六和塔静静的矗立在钱塘江边,

④ 六和塔在钱塘江边静静的矗立着,

⑤ 帆影点点的江面上碧波粼粼,

⑥ 江面上帆影点点,碧波粼粼,

A.②③⑥B.①④⑤C.②③⑤D.①④⑥

 

 

5.下面句子,上下文衔接较好的一项是(2分)

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______________,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以至于变化气质;_________________,譬如漫游“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眼花缭乱,空手而归。_________________,如暴发户炫耀家产,以多为贵。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① 多读如果彻底② 少读如果彻底

③ 多读而不求甚解④ 少读而不求甚解

⑤ 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⑥ 世间许多读书人只为装点门面

A.①③⑥B.②③⑤C.②④⑤D.①④⑥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2分)

凡是诗词都是用富有音乐性的语言,刻画出一个完整或具体的形象,传达出一种情致。读一首诗就要抓住它的形象和情致, ,语言的音乐性在默读中见不出来,必须朗读,而且反复地朗读。

① 要抓住情致,必须抓住语言的音乐性

② 诗词往往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须加以反复回味,设身处地地体验

③ 要做到这一点,单像读散文故事那样一眼看过去,还不济事

④ 诗词的情致是和它的音乐性的语言分不开的

⑤ 才可以逐渐浸润到它的深微地方,领略到它的情感

A.①④③②⑤B.①②③④⑤

C.③①⑤④②D.③②⑤④①

 

7.下列各句所表达的意思,哪一句与其它三句明显不同(2分)

A.谁爱你们?是我!B.你们,是我所爱!

C.爱你们的,是我?D.你们,我岂不爱?

 

8.“小人亦有所长,不可恶其人而忽其是;君子亦有所失,不可好其人而饰其非。”这句话的含义,与下列哪一句最接近(2分)

A.小人好恶以己,君子好恶以道

B.君子扬人之善,小人扬人之恶

C.好君子而知其过,恶小人而知其美

D.待小人投其所好,待君子责其所非

 

9.“要想知道对岸的事,就得涉水渡过河。”这句话的含义与下列哪一句最相近(2分)

A.隔皮猜瓜,难知好坏

B.试金以石,试人以才

C.滴水成河,粒米成箩

D.不怕路长,只怕志短

 

 

10.“公道世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诗句中的含义与下列哪一句最接近(2分)

A.达官贵人心里的皱纹,远比他们脸上的皱纹多

B.时间是公正的法官,他一视同仁地对待所有人

C.岁月绝对是公平的,他给你一些,也带走一些

D.顶上白发催人老,极易引发内心的忧惧与彷徨

 

11.“人如果肯和大自然合作,配合时序,过着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生活,那就自然不会伤春悲秋,相反地是觉得‘四时佳兴与人同’了。”这段文字所要强调的主旨,与下列哪一句最接近(2分)

A.努力耕耘,便能拥有丰饶美好的秋收

B.爱惜自然,方能保有永续生存的环境

C.追随潮流,生活自然会有意外的惊喜

D.顺应自然,便能享受四季美好的情致

 

12.清代人张潮说:“不治生产,其后必致累人;专务交游,其后必致累己。”根据这句话,下列哪种人最可能累人累己(2分)

A.仰赖祖产度日,又好交友嬉游的富家子弟

B.不懂农业生产之道,只管业务行销的商人

C.不计旅费是多是少,都坚持要行万里路的人

D.冷落待产的妻子,只管在外交际应酬的丈夫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2篇文言文,共2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7题。(每题2分,共10分)

长安完盛之时,有一道术人,称得丹砂之妙,颜为弱冠,自言三百余岁。京都人甚慕之。至于输货求丹,横经请益(横经,横陈经书,请老师讲解。请益,指请教)者,门如市肆。时有朝士数人造其第,饮啜方酣,有阍者报曰:“郎君从庄上来,欲参觐。”道士作色叱之。坐客闻之,或曰:“贤郎远来,何妨一见?”道士颦蹙移时,乃曰:“但令入来。”俄见一老叟,鬓发如银,昏耄伛偻,趋前而拜。拜讫,叱入中门,徐谓坐客曰:“小儿愚騃,不肯服食丹砂,以至于是。都未及百岁,枯槁如斯,常已斥于村墅间耳。”坐客愈更神之。后有人私诘道者亲知,乃云:“伛偻者即其父也。”好道术者受其诳惑,如斯婴孩矣。

(王仁裕《玉堂闲话》)

13.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称得丹砂之妙称:声称。

B.时有朝士数人造其第造:到。

C.坐客愈更神之神:以为神。

D.后有人私诘道者亲知诘:审问。

 

1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颜如弱冠

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因此,“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纪。

B.至于输货求丹

输货:献纳财物。

C.欲参觐

参觐:拜见。

D.道士颦蹙

颦蹙:皱眉着急。

 

15.下列语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2分)

①门如市肆②作色叱之

A.①门前像市中店铺一样②变了脸色呵斥他

B.①门前像市场一样②变了脸色呵斥他

C.①门前像市场一样②做出样子呵斥他

D.①门前像市中店铺一样②做出样子呵斥他

 

16.下列语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2分)

①但令入来②昏耄伛偻

A.①但是命令进来②年老糊涂而驼背

B.①只是让他进来②年老糊涂而驼背

C.①只是让他进来②头昏年老而驼背

D.①但是命令进来②头昏年老而驼背

 

17.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

A.道士面容显得很年轻,自言三百余岁,因而京都很多人不惜财物来求他那可长生不老的丹砂,并向他请教。

B.几个朝官到道士住宅时,道士自己饮酒喝茶正酣,守门人报说道士之子求见,道士作色叱之。坐客劝说他才答应一见。

C.一白发老者入前而拜道士,道士叱之入中门。道士后对坐客说,这是他的小儿,因不服丹药才这般衰老。

D.坐客更加把道士当成神了。后来有人私下问了道士的亲朋,才知道那个驼背的老人就是他的父亲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8-21题。(10分)

《精骑集》序 秦观

①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②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苦之劳,而常废于善忘。

③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事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④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1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暗疏之,亦不甚失疏:梳理,疏通

B.颇发愤自惩艾艾:停止

C.比读《齐史》比:对比

D.勒为若干卷勒:整理

 

19.下列各句中,分别表明作者认为“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中“二物”的一组是(2分)

A.①一见辄能诵②暗疏之,亦不甚失

B.①喜从滑稽饮酒者游②颇发愤自惩艾

C.①把卷无几日②辄复不省

D.①掩卷茫然②聪明衰耗

 

20.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分)

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A.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B.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C.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D.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21.依据文本,请简要谈谈本文对你的读书学习有哪些启示?(4分)

 

 

 

 

 

 

 

 

 

 

 

 

 

 

 

 

 

三、现代文阅读(本部分共3篇阅读,共2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2~25题。(11分)

缩略——令人担忧的读书行为

①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这是我国宋代思想家、教育家陆九渊《读书》诗中强调读书要潜心、渐进的名言。目前,青年学生在阅读行为上表现出严重的缩略化倾向,因而,陆九渊的这句读书名言就越发具有现实意义了。

② 用缩略的概念来概括当前读书的这种倾向是十分准确的。“缩”,即把读书行为原先应有的过程、内容压缩;“略”,乃省略、简化之意。

③ 只要我们稍加留心,就可以发现读书行为的缩略现象几乎俯拾即是。譬如,[甲]读大部头的名著,品评咀嚼其中的文化内涵,固然能获益匪浅,但太累人了,不如省略之,于是看改编的电影电视;[乙]看古代著作、外文原著也太费精力了,不如看白话今译之类来得轻松;[丙]哲学、史学、美学、经济学等等学问丰厚深邃,但离升学、就业似乎太遥远了,不如看应试指南、生意入门之类的册籍见效快;通过撰写书评文章进行读书交流,那也太麻烦了,不如交谈来得简便;当然,执着于自己的阅读兴趣,人们也觉得太孤独和单调了,显然没有读热门书、畅销书容易积累谈资。

④ 出版界对青年读书行为的缩略化倾向,反应十分敏感。比如,一部作品的问世,对它的认识评价原本要经过一个反复检验的过程,可出版界现在往往通过作品的包装、作品研讨会等手段使之从出版到盖棺定论一步到位,缩略为一个极短暂的过程。以至分不清是读书行为的缩略化倾向导致了出版界的缩略行为,还是出版界的缩略行为助长了读书行为的缩略化,或许是互因互果的。

⑤ 所谓"缩略",就是将读书行为尽快转化为实用,直奔功利目的。或者是为了学得一门技术,或者是为了换得一张文凭,或者是为了寻找时髦的谈资,或者是为了寻求暂时的愉悦,这样的读书行为都是功利的而非审美的,是短暂的而非持久的。清朝王夫之云:“速成之病,始于识量小。”缩略者往往缺乏持久的阅读兴趣,缺乏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热情关注,更没有“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何为”这样的认识和追求。于是他们认为凡是能直接获益的就是好的,没有耐心去细细品尝和深刻思考那藏乎名山、传乎后世的永恒。

⑥ 缩略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大型读书活动“中华读书之旅”的总策划俞志洪在谈及这一现象时不无忧虑地说:“慢读书,读慢书是读书行为的内在特征。缩略了不该缩略的,看不见的精神必将向看得见的功利讨回代价。”看来,这话是很令人深思的。

22.根据文章论述“缩略”的思路,在下面的空格内,填写恰当的内容。(2分)

指出缩略化倾向 →( ) →列出缩略的现象 → ( ) → 揭示缩略的危害

23.第③段列出了多种读书行为的缩略现象,请分别说出[甲][乙][丙]三种现象产生的原因。(3分)

①[甲]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乙]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丙]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对第⑥段中的“慢读书”“读慢书”,你是怎样理解的?(2分)

慢读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慢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作者不提倡缩略读书行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试从文中举例作简要分析。(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6-28题。(每题2分,共6分)

① 唐诗现在又开始让人感觉真切和亲切了,这是经历了和传统文化分别的痛苦之后才有的内心感觉。经历了千年,唐诗还留下那么多,可以想象当时的创作盛况。那么多唐诗显然不可能都是为了功名而写作的。它是一种流行的东西,是社交场合的一种交流方式,更多时候就像现在的歌词。王之涣和高适、王昌龄几个去歌台舞榭,听歌女唱他们的诗。几轮下来,独独听不到王之涣的诗。王之涣指着歌女中最美的一个,对在座的诗人们说,如果她唱的不是他的诗,从此就不写诗了。那个最美的歌女出场唱的果然是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那一首。这说明我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当时很可能多是传唱的歌词。当时写诗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到晚唐大概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应该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

② 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十年来中国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经历着,悲欢冷暖,酸甜苦辣,都会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歌唱的内容就是人的现实和梦想,譬如生命、爱情、母亲、故乡、离别、重逢、游历和从军等等。这些在唐诗里也都写遍了。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对于故乡的依恋和怀念的心情,和李白的《静夜思》是一样的精致平实。谷建芬作曲的《烛光里的妈妈》和孟郊的《游子吟》可以匹敌,《思念》和李商隐的无题诗,美感是相通的。还有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比,也是不见逊色的。

③ 把现在的歌词和唐诗比较,只是想说明两者是同样的东西。尽管不在同一时空,两者的文化身份是一样的。虽然两个时代的作品也无法混淆,同样的留别的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罗大佑的《追梦人》就不一样。但徐志摩的文本的诗无愧于时代,罗大佑的歌词同样无愧于时代。至于说历代的歌唱同样珍贵,为什么唐诗让我们心存景仰,甚至是徐志摩的诗总觉得要比现在的歌词好多了?且以唐三彩为例。唐人见到的唐三彩一定和我们见到的不一样。我们见到的唐三彩要美得多,是时间和距离产生了美。当时的唐三彩和唐诗一样流行、时尚。时时面对的东西美不到哪里去。迎面的歌唱可能不被看重,千百年前的歌唱会滋润和鼓舞同样歌唱者的心。

(摘编自陈鹏举《诗与歌词》)

26.下列对于唐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

A.让人们感到真切和亲切的唐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人的情感所难以割舍。

B.在唐朝,人们盛行写诗和传唱诗,所以可以肯定,其中有一些诗并不是为了求取功名而创作的。

C.现在人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唐朝既被用作一种社交方式,又被作为流行歌曲的歌词,其中尤以后者为多。

D.即使是大诗人李白的诗的传唱,到晚唐也就渐渐不再流行了,唐朝诗人之多,于此可见一斑。

 

 

 

 

 

 

 

27.下列关于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的比较,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

A.历史上唐诗最终为宋词元曲所取代,而三十年来中国的流行歌词却能长盛不衰,这是值得欣喜的。

B.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一样,写的都是人的现实和梦想,都会使人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

C.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和李白的《静夜思》,在表现对故乡的依恋和怀念方面可谓异曲同工。

D.比起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歌《我和你》显得更为出色。

 

2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王之涣说,如果最美的歌女唱的不是他的诗,从此就不写诗了。这说明王之涣的诗当时曾被广泛传唱。

B.杜甫的诗,可能表现得文本一些,这应该跟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一定的关系,所以难以流行。

C.在唐代,唐三彩和唐诗一样也是流行的、时尚的东西,因而当时的人们是不会把它看得很珍贵的。

D.时间和距离能够产生美,可以想见,现在流行歌曲的歌词在若干年后应该也会被人们推崇的。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9-30题。(9分)

黄侃先生二三事

① 中国文人似有放诞的传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放诞与其说是真性情的流露,不如说是专制制度下无奈的装疯卖傻。就群体而论,文人放诞怪癖的行为,既能见自由之态又能显率性之真,恐怕也只有晚清和民国间的读书人了。如章太炎将袁世凯所授大勋章贬做扇坠,辜鸿铭大辫长袍徜徉北大校园,逻辑学家金岳霖与鸡共餐……黄侃也堪列其中。

② 黄侃为章太炎门生,学术深得其师三昧,后人有“章黄之学”的美誉;其禀性一如其师,嬉笑怒骂,恃才傲物,任性而为,故时人有“章疯”、“黄疯”之说。

③ 1908年春,光绪帝与慈禧太后先后病逝,清廷下令各地举行“国丧”。当时,高等学堂学生,同盟会会员田桓在“哭临” (指追悼皇帝的仪式)时,流露不满情绪,堂长杨子绪高悬虎头牌警吓,并欲开除田桓学籍,黄侃获悉,大怒。闯入学堂,砸烂虎头牌,大骂一顿而去;又过几天,田桓带头剪辫以示反清,杨子绪恼怒异常,又悬挂虎头牌,黄侃闻讯,手持木棒冲进学堂,先砸烂虎头牌,又要痛打杨子绪。

④ 1911年7月,黄侃因宣传革命,被河南豫河中学解职,返乡途经汉口之际,同盟会同志及友人为他设宴洗尘。席间论及清廷腐败,革命浪潮的高涨,黄侃激愤不已,当晚,黄侃借酒性挥毫成文,题为《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文章刊出,舆论哗然,各地报刊或纷纷报道,或全文转载,清廷惊恐万分。

⑤ 黄侃不仅有革命之壮行,亦多名士之趣行,一次,他在课堂上兴起,谈及胡适和白话文说:白话与文言谁优谁劣,毋费过多笔墨,比如胡适的妻子死了,家人发电报通知胡适本人,若用文言

 

 

文,“妻丧速归”即可;若用白话文,就要写成“你的太太死了,赶快回来呀”11个字,电报费要比用文言贵两倍,全场捧腹大笑。

⑥ 黄侃曾经在中央大学任教。学校规定师生进出校门需佩戴校徽,而黄侃偏偏不戴,门卫见此公不戴校徽,便索要名片,黄侃竟说:“我本人就是名片,你把我拿去吧!”争执中,校长出来调节、道歉才算了事。在中央大学教课的名流颇多,大多西装革履,汽车进出,最起码也是包车。唯有黄侃进出学校,穿一件半新不旧的长衫或长袍,并用一块青布包裹几本常读之书。一个雨天,其他教授穿胶鞋赴校,而黄侃却穿一双土制皮木钉鞋以防滑践泥,课后晴天,他换上便鞋,将钉鞋用报纸包上夹着出校门,新来的门卫不认识黄侃,见他土里土气,又夹带一包东西,便上前盘问,还要检查纸包,黄侃放下纸包就走,从此不再去上课,系主任见黄教授连续几天未到校,以为生病,便登门探望。黄侃闭口不言,系主任不知所以然,急忙报告校长,校长亲自登门,再三询问,黄侃才说:“学校贵在尊师,连教师的一双钉鞋也要检查,形同搜身,成何体统?”校长再三道歉,后来托名流相劝,均无效果。

⑦ 志士之狂、名士之狷,当然不是黄侃的全貌,他对学术的谨严与虔敬,恐怕才是其性情的根本。黄侃治学非常严谨,对待著述十分谨慎、认真。所治经、史、语言文字诸书皆反复数十遍,熟悉到能随口举出具体的篇、页、行数,几乎没有差误,即便如此,依然不轻易为文。他常说,学问之道有五:“一曰不欺人,二曰不知者不道,三曰不背所本,四曰为后世负责,五曰不窃。”黄侃还经常教育学生,中国学问犹如仰山铸铜,煮海为盐,终无止境。作为一个学者,当日日有所知,也当日日有所不知,不可动辄曰我今天有所发明,沾沾自喜,其实那所谓发明,未必是发明。

⑧ 以学术“新”、“旧”论,黄侃与陈独秀、胡适、鲁迅等新文化学人可谓泾渭分明,但在内在精神方面,他们对学术独立、自由精神的追求、甚至革命行动的激烈等,恐怕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吧。

(根据刘作忠《国学大师黄侃的妙文趣事》改写)

29.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叙写黄侃的?请各举一例。(4分)

 

 

30.按照第⑦段中的黄侃的说法,中国学问有什么特点,应当采取怎样的治学态度,应当做出怎样的贡献?(用自己的话回答)(5分)

 

 

 

 

 

 

四、写作(本大题共1小题,共30分)

31.按要求作文。(30分)

请将“我好想 ”一题补齐,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自定角度,写一篇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700字。

 

 

 

 

 

 

 

 

 

 

 

 

 

 

 

 

 

 

 

 

 

 

 

 

 

 

 

 

 

 

 

 

 

 

 

 

 

 

 

 

 

 

 

 

语文参考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A(2分)

2.C(2分)

3.B(2分)

4.A(2分)

5.B(2分)

6.D(2分)

7.C(2分)

8.C(2分)

9.B(2分)(A项“隔皮猜瓜,难知好坏”,意为外貌容易认,内心最难猜。侧重表达外表与内心的关系;C项强调积少成多;D项强调志向的重要。只有B项与原句语意最相近,强调实践出真知,实践对认知的重要性。)

10.B(2分)

11.D(2分)

12.A(2分)(“不治生产”,治:管理。指不注意或无暇料理自己的生计。成语出自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高祖为人,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交游”,指交际;结交朋友。)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2篇文言文,共20分)

13.D(2分)(诘:询问。)

14.D(2分)(颦蹙:皱眉头。从词语本身和语境看,都没有“着急”的意思。)

15.A(2分)(肆:店铺。作色:脸上变色。指神情变严肃或发怒。如“忿然作色”。)

16.B(2分)(但:“只是”。道士假装不愿见自己“儿子”,在众人劝说下,才勉强一见。昏耄:年老糊涂。)

17.B(2分)(“道士自己饮酒、喝茶正酣”,误;应该是道士和几个朝士饮酒、喝茶。)

译文:

长安国都完整兴盛的时候,有一个研习道术的人,声称得到了服食丹砂的妙诀,面容像二十岁左右,自己说已三百多岁了。京城里的人非常羡慕他,以至于献纳财物求丹砂,横陈经书请教,门前像市中店铺一样。当时有几名朝官来到他的住宅,他们饮酒喝茶正畅快时,有个看门人报告说:“您儿子从村庄来,想要拜见您。”道士变了脸色呵斥了他。座中客人听到此事,有人说:“您儿子远远赶来,见一见有什么不行呢?”道士皱眉头不高兴了好一会儿,才说:“只是让他进来。”一会儿,看见一个老人,鬓发银白,年老糊涂而驼背,他赶紧上前拜见道士。拜见完毕,道士呵斥他进了中门,慢慢地对座上客人说:“我的小儿子愚笨痴呆,不肯服食丹砂,因此到了这个地步。都不到百岁,就衰老得像这样了,我早已把他赶到村庄里了。”座中客人更加把他当作神了。后来有人暗中追问道士的亲朋,他们才说:“那个驼背的人就是道士的父亲。”喜欢道术的人受到他欺骗迷惑,像小孩子一样。

18.D(2分)(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释义。A项是名词作动词用,写。B项应读yì,解释为“悔改”,成语“自怨自艾”中也是此意。C项是“近来”。D项由“控制”引申为“整顿”,再引申为“整理”。)

19.C(2分)(本题是对文意和筛选文中信息能力的综合考查。首先要对文章中的“二物”有正确理解,应为“少时不勤”和“老而善忘”,二者常常是很多人做不成事的原因,也是作者从自己切身的体会中概括出来的具有普遍规律的人生经验。A组“一见辄能诵”是少年时的优点,不合题意。B组“颇发愤自惩艾”是老时勤奋的表现; D组两项都是年老时表现;C组“把卷无几日”是年少时不学习的表现,“辄复不省”是老时记忆减退的表现。故选C。)

20.B(2分)

21.(4分)

【参考答案】:

①人年轻时不能倚仗自己天资聪颖就不用功学习。(或正面表达,“人要珍惜青春岁月多读书,以免老大徒伤悲。”)

②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人要注重后天努力,勤于学习和追赶。

③读书宜精不宜滥,贵在精要、有用。学习上要善于借用前人的智慧、经验,讲求方法。

【阅卷说明】:

每点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给满分。要点1来源于第①段;要点2来源于第④段;要点3来源于第③段,大意对即可;学生如有上述三点以外的启示,只要言之成理,有文本依据,也可给分。

译文:

我年轻时读书,看一遍就能背诵,默写它,也不会有多大的错误。然而我依仗这样的本事就放任自流,喜欢和巧言善辩、喝酒的人交往,一个月,没有几天在看书。所以,即使有很强的记忆力,也常常荒废在不勤奋上。

近几年来,我学习非常勤奋,以来惩戒自己,后悔以前的所作所为。然而听觉和视力都已经衰退,大概比不上从前的十分之一二。每阅读一件事,一定会在心中反复推敲几遍,(但)合上书后就感到茫然不知,(这样)反复多次仍然记不住,所以虽然有勤奋刻苦的辛劳,却常常荒废在善忘上。

唉!损害我的学业的,常常是这两种情况。最近读《齐史》,看到孙摩答邢词中有这样的句子:“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 心中赞同喜欢这个说法,于是摘取了在写文章时可以用到的“经”、“传”、“子”、“史”中的语句,摘录几千条,编为几卷,取名为《精骑集》。

唉!年轻时不勤奋,无可奈何啊。成年后善忘,也许可以用这个来补救吧。

三、现代文阅读(本部分共3篇阅读,共26分)

22.提出缩略的概念 指出缩略的实质(2分)

23.①太累人了 ②太费精力 ③见效太慢(3分)

24.慢读书:读书要品评咀嚼。

读慢书:读书要读名著和专著。(2分)

25.作者不提倡缩略读书的行为,是因为缩略读书追求的是功利目的。

例如,看应试指南,生意入门之类的册籍,虽不如看学术专著有益,但却能获取功利。(4分。原因2分,举例分析2分,意思对即可。)

26.D(2分)

【考点】考查对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

【解析】D项有效信息在第一段:“当时写诗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在晚唐大概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从这句话中不能得出李白的诗歌晚唐就不再流行了。本小题逆推错误。

【思路分析】信息的筛选,主要是迅速找到信息源,并将其和原文进行仔细比对,不要拘泥于个别字句,不要是看意思是否吻合。

27.C(2分)

【考点】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归纳和对中心意思的概括

【解析】A项原文在第二段:“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十年来中国内地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句中的“这”指代上一段末所说的即使是李杜的诗歌,流行也有时代性。“值得欣喜”的不是将唐诗为宋词元曲取代与流行歌词长盛不衰比较而言的。此题张冠李戴。B项信息源在第二段:“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经历着,悲欢冷暖,酸甜苦辣,都会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据此,“感动在心”的是人的生活、经历而不是“流行歌词”。D项信源在第二段末:“还有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比,也是不见逊色的。”此项言过其实。

【思路分析】现代文小阅读常见的“陷阱”有:偷换概念、轻重混淆(如D项)、随意逆推、源流颠倒或主客倒置、无中生有、以偏槪全或范围失当、时态错置或混淆已然与未然、混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张冠李戴(如A、B两项)、答非所问或游离题干、说法武断、强加因果等。

28.B(2分)

【考点】考查根据原文推断信息。

【解析】B项信息源在第一段末:“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应该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此项张冠李戴和强化因果。

【思路分析】考生要仔细和原文比对。如B项原文说杜甫地位在他“死后数年后才建立”,与“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而不是其诗歌难以流行的原因。

29.(4分)

①文章是从志士之狂、名士之狷、学人之严谨三个方面叙写黄侃的。

②举例:a. 志士之狂:写题为《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的文章抨击清廷腐败,拥护革命浪潮。b. 名士之狷:在中央大学任教期间,从不佩戴校徽、携带名片,穿着土气,多次与门卫发生冲突。c. 学人之严谨:所治诸书皆反复数十遍,几乎没有误差,不肯轻易为文,教育学生学无止境。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把握文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依据题干要求,通读全文,筛选出信息在原文中合理相关句子,再加以提炼。

【解析】文中“志士之狂、名士之狷,当然不是黄侃的全貌,他对学术的谨严与虔敬,恐怕才是其性情的根本”是一过渡句,由此句即可得出答案。

30.(5分)

①中国学问的特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学无止境。

②治学态度:严谨认真求实、不欺世盗名、有敬畏之心。

③贡献:治学要实事求是,要对后世负责。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局部文意的能力。

【解析】在第⑦段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再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回答。找出相关的句子:中国学问的特点:中国学问犹如仰山铸铜,煮海为盐,终无止境;治学态度:一曰不欺人,二曰不知者不道,三曰不背所本,五曰不窃;贡献:四曰为后世负责。

小编推荐: 人教学习网电子课本(人教部语文五年级上电子教材)四年级下册期末考试试卷2022(春季四年级册英语人教版)北京高考试卷和全国卷难易程度(中国各地高考难度指数出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