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没有那么牛。写过《王小波到底有多么伟大》的冯唐一针见血地说。
已经离开人间十几年了,而有关王小波的争议和误读却从没有停止过。王小波仿佛成了"无边的王小波":既被崇拜着,也被消费着;既被垄断着,也被娱乐着;既被神化着,也被曲解着。他去世后数年,他的小说和杂文铺天盖地地出版,还有人说"10年后诺贝尔文学奖若垂青中华作家,王必得无疑",王小波在这样的话语中成为了一个神,中国文化界的造神运动又一次登场了,之后倘若因为某件事需要把那供起来的神仙另作他用,那些造神者们恐怕又会迫不及待的把那尊神像从神位上拉下来吧。
生前的王小波,其实最讨厌造神,虽然他并不知道自己也成为了一代信仰。他究竟写了些什么呢?当代《论语》吗?
王小波在40岁的时候,莫名其妙地讲过一只猪的故事。
他说以前做知青插队的时候,遇见过一只——对,他用的是一"只",不是"口",也不是"头",在他的心里,这头猪并没有一般的种猪或者肉猪的品性,反而和那些更有灵性的动物,比如猫之类。
这头猪"又黑又瘦"、敏捷、到处游逛而不呆在猪圈里,甚至能认人。它还会去村寨里找母猪,但又不喜欢猪圈里被过度的生育搞变形的母猪,要去村寨里找更漂亮的。而且它还会模仿各种声音,乃至于因为模仿汽笛声让工人们提前下了班,被领导开会定成春耕破坏分子,差点被"就地正法"——当然,它逃了。
这么有趣的一只猪,确实是闻所未闻,也不知道究竟有几分是真,有几分是暗喻。它是知青们喜爱的对象,但工农老乡会嫌它不正经,领导则痛恨它,在那个年代它显得特立独行,会遭到围追堵截,那时至今日呢?厌恶被集中饲养、劳作,过度生产,追求自由、美丽、趣味、有时候跳脱常规……这样或许还是会被指指点点为"特立独行"。
王小波在那个年代就已经察觉到了的东西,有许多到了现在也没有变。他看出来有些人敢做奴才,有些人成了领导,在充斥着这两种人的年代,剩下的人不管多么正常,也都显得是像是异类。也因为他太跳出这个圈子,所以在他身前总是和这个社会有时显得格格不入。
《南方周末》评价:"如果人们觉得王小波特立独行,那么也许是这个社会太不正常了。同样可以粗暴地说,王小波的意义不在于特立独行,而在于人性的正常。"
王小波的真正意义,就是把不正常的一个文学时代用正常画上句号。
作家冯唐对他的四大“负面”评价——“文字寒碜”、“结构臃肿”、“流于趣味”、“缺少分量”。
但冯唐也给出了对王小波作品相当中肯的三大“正面”评价:第一,有趣味。第二,说真话。第三,纯粹个人主义的边缘态度。
但这些基本的文学素质因为环境变得非常奢侈,做到这几点的作家就非常宝贵。
在王小波乃至其他和他同一个时代的先锋作家出现之前,那个时代存在和诞生的文学作品里没有黑夜,天空永远是蓝蓝的,姑娘都壮壮的,"如果不是特务的直系后代,新婚之夜一定会发现她还是黄花闺女"。科普书只会告诉圆周率小数点后两百位是什么,不会告诉你为什么看隔壁女孩洗澡会心跳加快。如果有人把真实的生活写出来,就会被定性为下流文字;把真实的生活拍成电影,制片人会血本无归,甚至还会被拉去喝茶。
万一,就算万一,这些这些障碍突破了,谁写了光宗耀祖的书出来,那从此就是作家协会连环套,总之也算走上了另一种仕途,此后还能写得出些什么,那就可想而知,灵性什么时候被评奖、荣誉、应酬磨掉简直就是时间问题,除非奇迹中的奇迹中的奇迹,也太少了。
所以甚至是王小波,也被耽误到去世后才开始发光发热。
现在很多小年轻跑到公共平台里,说以前的伤痕文学都是知青分子"无病呻吟",就该拉下去再劳动劳动,实在是不知道这些小年轻究竟是有多么身在福中不知福,我想他们也必然连王小波这种平静而且轻松地讲述事实、分析过去的文字都没看过,根本不知道"过去的年代"的人的奋斗、拼搏,乃至挣扎。或许正是这些只听自己想听、看自己想看,因为自己不曾目睹、看见就否认事实存在的一代,才会有越来越真实的"沉默的大多数"。
"所谓弱势群体,就是有些话没有说出来的人。"
"假如要反对不幸,应该直接反对不幸的事实,此后才能减少不幸的信息。"
这两句话都来自王小波。对于有着成熟理智的人而言,在无知者抢占话语权的时候,沉默是一种蔑视,也是一种学习方法,但这样的唯一负面影响是,把话语空间让渡给的不配位的人,导致某种"不正常"居然又惊人地泛滥起来。
几十年前的生活环境和当代的网络环境,出奇地共同符合这条被发现的定律。在控评、禁止批评、禁止理智异议的环境中,满口喷粪是必备素质,"哥哥真棒"是公共常态,阴阳怪气是语言要素,冠冕堂皇是粉饰之王,这下面掩盖的事实越糟糕,这上面的假象就越猖狂;如果在这样的大环境里,某个地方能够容忍大家真正动用理智和逻辑,存在原则,也存在原则下的错误,当然也可以认错——这简直不是绿洲了,简直要直呼天堂。
当正常再次成为"特立独行",那实在是可悲。把这种事实揭露出来的王小波,才是真正的王小波——只想做一个普通"凡人",一个自由知识分子,只想做那只"特立独行"的"猪兄"的王小波。
王小波不需要被封神,但他的文字足以组织起他把一些事实表达清楚:
"我选择沉默的主要原因之一:从话语中,你很少能学到人性,从沉默中却能。假如还想学得更多,那就要继续一声不吭。"
"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
"活下去的诀窍是:保持愚蠢,又不能知道自己有多蠢。"
"我见过很多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还有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
……
这些句子见于王小波以《沉默的大多数》为首的多篇杂文随记。他在他的文字里,揭示了太多当代社会的规律,做到这些并不需要多么庞大繁复的文字技巧,只需要像他一样拥有真实的心态,独到的眼光,还有一颗保持本真的自由心。一个"真正"的人,实在太可贵了,因此我们对着王小波千呼万唤,冯唐在最后评价他:
"白话运动到现在,现代汉语文学刚刚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开始,这个开始里有王小波。"
可以说阅读这些文章,既不需要阅读长篇小说的庞大心力精力,但又能随处拣拾到能够有益于真实生活的妙语。毕竟与一个有趣的人对话会让人心情很好,而我们在平日中被各种无聊的人事连折磨带气,已经磋磨了太多。
王小波杂文的众多装订版本中,最推荐他逝世20周年的精装纪念版。这版的这两本书以《沉默的大多数》和《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这两篇最经典的散文作为首篇和命名。不仅有小波妻子李银河的授权,而且精装版从原价98折至69,趁此时机拥有,实在非常合算。
"每天与丰富的灵魂对话一页,我就远离真正的愚蠢一米。"
走进这两本书,走近这个有趣的灵魂吧。
小编推荐: 男的怎么才是真正爱上一个人(分析男生彻底爱上你的十大表现)学业水平综合素质评价怎么写(分析综合素质评价怎么做)页眉怎么设置每页不同(分析前两页页眉空白和后面不同的设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