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会觉得,虽然在遇到选择时,自己理智上清楚怎么做比较好,最后还是会跟随自己的情感,即使跟随情感的选择在当下明显是错误的。而另一些人则能保持冷静,不顾情感的干扰做出更优的选择。
那么,为什么有些人更感性,有的更理性呢?感性和理性的含义究竟是什么?他们有优劣之分吗?
什么是感性?什么又是理性?
心理学家、行为经济学家丹尼尔·卡内曼发现,大脑处理信息的方式有两种,他将这两种方式类比成不同的系统,并命名为系统一和系统二。
系统一:感性系统
系统一代表的是快速地、自动化地、情绪性地、不假思索地处理信息的方式。它是一种更加本能的处理信息、做决策的路径,更像是人们的“感性系统”。
系统二:理性系统
而系统二代表的则是逻辑性地、慎重地、有意识地处理信息。这是一种运作更缓慢,需要人们付出努力的认知方式。人们通常在处理更困难的问题时才会采用,所以它也被认为是“理性系统”。
卡内曼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这两种系统,但人们运行它们的情境和频率存在差异。有的人更依赖于系统一,有的更依赖于系统二。理性和感性也因此像一个长轴的两端,人们都分布在两个极端之间的某个位置,并且人们在轴上的位置也并非固定不变。
大多数人都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理性
在生活中,即便我们以为自己是在用理智做决定,但很多时候驱使我们做决定的还是感性因素。卡内曼发现,人们在做决策时会受到大量的、有规律的认知偏差的影响。但有趣的是,人们对于自己受到影响的事实通常是不知道的——他们以为自己的决策过程是绝对理性的。因为,认知偏见是一种无意识的、不理性的大脑活动,它们会扭曲我们对世界的看法,而我们却很难觉察到它们的存在、意识到自己它们以何种形式影响着自己。
并且,人们在处理生活中80%以上的信息和决策时,使用的都是依靠于直觉和情绪的系统一。这是因为系统二的运行需要耗费大量的认知资源,如果生活中的大多数决定都要启用理性的系统二,它的认知负荷和缓慢的运行速度会让我们无法作出任何决定。
为什么有的人更依赖理智,而有的人更依赖情感?
1.理性:可能是批判性思考,也是对自己的不信任
理性中最核心的部分,是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它要求人们保持思考的自主性和逻辑的严密性,尽可能地站在多角度看待问题。而批判性思考,本身就是一项需要学习且只能通过训练和运用提高的能力。所以,一个看起来更理性的人,可能是经过了大量和反复的训练才养成了这样的思维习惯。
从这个角度来说,理性的确是一种更加成熟的认知方式。不过,依靠理性也可能源自于对自己情感的否认和不信任,或是有着情绪功能上的障碍。前者是忽视或否定了自己情绪体验的重要性,并一味地相信外界的对于“好的选择”的标准和定义,总是试图依靠理智作出最“正确”的选择。而后者可能是生理性的情绪无能,即无法感受到自己的情绪,因此只能靠理智做决策。
那么更加感性的人呢?
2.感性:可能是一种人生观,也可能是缺乏控制力
首先,“感性”可能只是一种人生观。生活中有些人明白自己情感和理智的指示,但主动地选择跟随情感,也就是所谓的“及时行乐”、“今朝有酒今朝醉”。
然而,也有在做选择时被情感驱使着的、不受自我控制的人。比起第一类人的“主动选择”,它更像是一种“忍不住”,这种忍不住常常伴随着事后的懊悔和自责。此时,依赖情感则是一种缺乏主动控制力的问题。主动控制力,指的是人们能够在某些情境中,有意识地克制情绪冲动,而冷静、理智地回应的能力。
总的来说,情感与理智在决策中并没有高下之分,如果过分依赖于其中任何一种,都会给我们带来问题。
理性可能是更加目标导向的一种角度,而这不一定是好事。比如,当你的目标本身不是发自情感时,你做出的理性的决定可能帮助你实现目标,但是这种目标会和你自我的价值感和满足感相隔甚远。因此,理性的、看起来更“正确”的决定并不会让你更快乐。
另一方面,对于感性来说,很多时候人们作出的情感性的、冲动的反应其实是自我压抑和自我对抗的,他们否认自己的欲望存在,所以做出了一些情感性的选择。当一个人对自我诚实的能力还不够时,他们更容易让一些转瞬即逝的心境去决定整个事件的走向,这种选择往往会在今后不断地给自己带来更多的障碍。
情感和理智都各有它们更有优势的场合。比如,在选择伴侣的决策中,我们情感的信息可能更有价值。即便你通过理智的判断选了一个最合适的人和一段利益最大化的关系,也未必能够获得你真正需要的幸福感和满足感。而在一些规则、结构较为明确,以及高风险的情况下,理性的分析和推理往往会更有效。比如投资理财相关的决策,以及棋类游戏等,这也是在国际象棋、围棋比赛中,机器人可以打败人脑的原因。
小编推荐: 长城的历史简介和故事(分享关于长城的那些故事和传说)最苦与最乐课文笔记怎么写(分享七年级语文下册十五课最苦与最乐)小众却惊艳的文案(分享小众却惊艳高级文案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