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中国创新教育年会想请我从教学的角度,谈谈当下这个时代学生的一些特点,也就是“什么样子”;以及我们老师要相应地做一些什么,也就是“怎么样子”。
张宏伟
南京赫贤学术总监
北京市特级教师
全国十大魅力教师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指导教师
中国教师报首席专家
山东省首批齐鲁名师
青海省政府引进的课程专家
创建了“全景式数学教育”体系
研究学生,懂得学生,是教育中很关键、很重要的事。懂得学生,即:懂得“学”“生”——懂,学习才会得到真正发生;懂,学生才会得到更好地生长。
张老师与学生玩数学游戏
我常常会利用各种机会,正式或非正式地去了解他们。甚至,很多时候,我还会“退行”为他们中的一员,和他们腻在一起,看他们所看,想他们所想,为他们所为,尝试用儿童的视角去感受他们、理解他们、懂得他们。
今天的孩子,在有些方面远远优于曾经的我们、超越了我们。但同时,他们在另外一些方面的样子,需要我们觉察和警惕。这样的样子有哪些呢?我们又该怎么应对呢?在这里,我管中窥豹,列举几个小切面的看见和思考,敬请指正。
缺少烟火气息的样子
小学时,我和同村的伙伴,就会做了各种基本的农活和家务,比如:施肥打药、收种晾晒、割耪放牧,洗洗涮涮,赶集上店,生火做饭……杈把扫帚扬场锨,碌碡碾石捞拉子,样样识得,样样使得。我们打小就浓缩地过遍了大人们的主要生活,更早、更充分、更完整地实现了社会化。
我们的童年,生活的比重是最大的,都是先会生活、先紧着生活,后学学科,挤时间去读书,甚至连学校都要为抢收抢种让步和放假。
那种丰盈、鲜活、实在、亲历的生活,表面不是上学,其实它才是最本真的学习——生活化地学习,社会化地学习。它不仅为我们的学科学习奠定了广博厚重的实践经验,还铸造了我们的意志力、责任心和吃苦耐劳的品质,同时也让我们对得之不易的上学更加珍惜。
而现在的孩子和我们相比,生活和学科学习的比重严重失衡,甚至倒置。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是割裂的,频现高考前埋头学习,高考后再去学会如何生存和生活的奇葩现象。
绝大多数的学生童年,都是这样的:周一到周五,学校、家庭两点一线,周末则是补习或特长班和家庭两点一线。什么都不能耽误了学科学习,什么也不能耽误了读书,什么都不能耽误了补习。几乎一切都是为了学科学习让步和服务,而各种生存、生活的活计似乎都变得可有可无起来。
我们都知道,生活是知识的源泉,生活的品质直接决定了学习的品质、教育的品质,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不经烟火、不经实践、很少躬行,怎见真知、如何绝知?
学生生活经验的严重不足,也是造成很多学生学习数学困难,不能完整、深入地认识数学、理解数学的重要原因。
为此,全景式数学教育把与数学学习相关的生活也纳入了课程和教学设计范围,建设了系列的浪漫课程,让学生在课前,有意识、有规划、有目的地,在社会生活和大自然中,大量、自主、直接地,参与“与本学科相关的日常生活活动”,为精确学习数学积累了充分的生活基础和体验背景。
比如,一年级下册的“认识人民币”是公认的学习难点。为此,有的教材把它调整到二年级,但效果依然不理想。其实,这个难点既不是学生年龄的问题,也不是学生学习力的问题,而是因为我们忽视了浪漫阶段生活课程的设计。
赫贤的寒假生活体验
认识人民币的浪漫课程,我是这样设计的。开学第一天,就联合家委会在教室里开起了“超市”,用真钱奖励学生,学生集满10分就换1角,集满10角就换1元……攒够了钱就可以选购自己中意的商品。商品的价格都是我们用心标注的,会让学生使用到元、角、分三种单位。学生购物前需要先填写购物单:拿多少钱,买哪种商品,单价、个数、找钱等等。钱盒里存放了不同版本、不同面额的人民币,学生可以随时把玩、兑换。我和家长还达成共识,尽可能让学生多参与诸如家庭采购等实用货币的商业生活。就这样,日复一日,持续地“未学先用、长线浸润”,充分地生活化和社会化,一个半学期下来,再学习人民币就非常容易了。
综上,我认为,我们的教学也好、教育也好,都需要最大化地让每个孩子回归“烟火”,成长为具有浓郁烟火气息的人,具有深厚生活根基的人。
被过度关注和管控的样子
一直让我难忘、并倍感幸福的是:我小时候,多数日子,放学之后,就再也没有成人的束缚,约几个小伙伴,春天爬墙上树、折花采芽,夏天摸鱼捞虾、捕虫赶蛙,秋天烧豆烤薯、摘果寻瓜,冬天溜冰打滑、放个野火、打打群架,没有父母几通扯破嗓吆喝:“吃饭了、吃饭了……”一般不会回家的。即使是做诸如割草、放牧、勾粪、拾荒这样的农活,也是一个人或者几个小伙伴一起去,不会让大人掺和,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个个都像极了野孩子——我们有太多的独处的闲适的时间,尽情释放天性的空间。
而现在的学生呢?完全是另外一个样子,他们大都是独生子女,成年人几代积聚了的一个娃带来的“心头肉”情结,都高度浓缩在一个孩子身上,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学校,他们都受到了空前的高度关注。在他们的成长中,最关键的童年和少年时期,几乎所有的学习和生活都是处在成人的管控之下,孩子绝大所数的成长环节都被干扰,甚至被强制。他们的成长,不是我们参与的不够,而是我们介入地太多。他几乎没有完全独立的时间和空间,也就没有了缓解和释放被管控而产生的负面情绪的机会,长此以往,人本能的自我修复功能就会逐渐被屏蔽,造成孩子长大后却需要反过来再去疗愈自己的童年!这是非常可怕的!
张老师与孩子们探讨数学问题
2010年,我被人才引进到一所新建的寄宿学校,负责学校的教学。在讨论学生课表时,我就发表了这样的感慨:假如我就是一个寄宿的学生,在学校里每天从早晨一睁眼,一直到晚上睡觉,所有的时间、所有的活动都被安排好了,在学校里生活六年,一个月我都受不了。于是,我郑重地提出:每天必须留出一段绝对自由的时间和空间,还给这些住宿的孩子,让他们自由支配,学校打开所有的活动场馆,提供所有的活动器械,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不要再有任何的监管,学生做什么,怎么做,由他们好了,我们一点都不要干扰和干涉,让他们尽情放飞,缓解、消除管控和学习等各方面带来的压力,让他们的心身每天都能得到及时减压。我把一段时间命名为“我的时间——我的时间,我做主!”现在,我们全景式数学也大力倡导每周给孩子留一两段“我的数学时间”。
不止如此,我们认为,学校和家庭每天都要给孩子们留出这样一段“我的时间”,不要担心失控,也不要担心安全,请相信孩子,他们会自己管理和照顾好自己的。也许,孩子有了适时、适量、适度“失控”的时间,或许就会拥有一个更加健康且更能够自控的童年。
“数字原住民”学习的样子
现在的孩子是数字的原住民,他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太多了:场馆、人际、书籍、网络、电视、APP……很多的知识和技能学生通过这些工具和路径自己就能获得和达成。
相应的,我们教学需要随之进行调整和改变。于是,全景式数学教育最大化助力学生“自成长”的“愿景式学习”应运而生。
首先,我们达成两项共情和共识:
1.和教师——我们备课的首要工作就是分析、剥离出学生能自己学会的内容、能生活会的内容,找到不得不教的点。
2.和学生——我们每天聚在一起学习数学的时间只有40分钟,如果把这40分中的很多时间耗在自学就能解决的问题上,太可惜了,所以,能在课前自己解决的问题,一定要千方百计在课前解决,课上主要解决自学不能解决的问题。
我们二年级就开设了“课前为什么要自学”“课前怎样自学”的系列课程。
其次,激发自学需要,自制学习愿景。我们引导学生先基于自己生存、生活、学习、发展的真实需要发现和确定要研究的问题、要学习的内容、继而制定自己的学习愿景。
最后,师生共建各种“学习支架”,保障学生能充分地进行课前自修,找到、提出必须在课堂上借助同伴和教师一起解决的问题和要实现的目标(即:课堂愿景)。
在“愿景式学习”中,学生课前选择适合自己的资源和支撑,根据自己的生活环境、身心状态、学习节奏等自主安排、自主定制学习时间和学习方式,千方百计解决自己能在课前解决的问题,同时,也及时把“自己实在不能解决的问题”上传到愿景群里。教师经过汇总、筛选、梳理,把学生真正须要伙伴助力、老师教的东西“淘”出来,并成为课堂的中心议题。
这样,“全景”的课堂真正成为了师生共同解决学生问题的地方,而不是学生解决老师问题的地方。课堂的时间真正用在了刀刃上,师生共同围绕学生自学生成的几个核心问题,进行交流、辨析、讨论、碰撞、影响、激励、鼓舞……把主要精力投放到知识技能的规范与完善(包括结构化和系统化)、多法交流、深化思考、突破难点、理解本质、激发创新、提升思维品质、提炼思想方法、开慧根、厚视野、能实战上。把“课堂”变“克堂(攻克他自己不能攻克的地方)、展堂、辩堂、演武堂”;变“学校(xiào)”为“学校( jiào)”——即“师生共同对自学中的问题进行检验、校对、考核和改进,对学习的技能进行较量、挑战和对抗……”
这,或许也就是数字居民应有的一点学习的样子吧。
快餐式成长的样子
我的童年没有快餐的概念,更没有快餐。
快餐,在1995年之前的各大辞典中,根本找不到它的影子。
现在呢,快的不仅仅是餐,还衍生出快餐式阅读、快餐式音乐、快餐式生活、快餐式文化、甚至还有快餐式的婚姻和恋爱……
快餐文化充斥在各个角落,冲击着各个方面。让人忧心的是,教育很多方面也在走向快餐化,很多教学都在过度追求知识技能的快速、高效习得。教学中常见的状态是:学生学习知识、形成技能本有N条路径,而我们的教材和教学、老师和家长常常诱导、指定、甚至强制学生沿着最直、最快、最容易走的“高速公路”前进,很少留时间让他看见更多的其他路径,很少留时间让他选择其他的路径,更不会让他尝试那些不可能到达目标的“错路”。即使是学生走上了我们划好的“高速公路”,我们也会把这条路上所有的坎坷和障碍替学生提前清除;同时,我们还会把这条“高速公路”上所有的岔路口全部堵死,保证他不会走错,直达目标,最快地学会、最多地学会。
比如:圆的面积计算,教材大都是这样的保姆式编排,教师也大都是按照教材这样保姆式地教:
“在硬纸上画一个圆”,为啥非要“硬纸”呢?我试着用软纸剪,发现圆心角会卷翘起来,无法拼接。提示用硬纸,顺利规避掉了学生自己剪会出现的这个问题,扫除了第一个障碍。接着提示“分成若干(偶数)等份”,不仅提示等分,还特别突出“偶数”,为啥呢?因为剪成单数,是拼不成的!这帮助学生扫除了自己操作时可能出现的第二、第三个问题与障碍。接着提供了“剪开”示意图,扫除了第四个障碍,最后让学生按照示意图拼拼看,你能发现什么?我想,只要不是个傻子,都能发现!
学生沿着教材指定的这条“无障碍高速公路”径直前进,他只是被动的操作工,只有对已有公式的理解和证明,没有自己的发现和创造。这是证明式的学、被动接受的学,不是发现的学、自主创造的学。
试问,研究圆面积计算的路径只有这一种吗?远不止!
还有更甚的是,有人还会直接让学生记住公式以及所谓的技巧和诀窍,会套用就行了,致使很多学生能解决数学题,却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习得了知识,却没有增智长慧。
其实,真实、自然、理想的学习过程绝对不是单一、孤立、笔直、划定行进路线被动执行的;而是丰富多样,完整充分,复杂多变,充满坎坷、意外和无限可能的。学习过程本就是不断试误的过程,该栽的跟头要栽,该走的弯路要走,一条不能少,一步不能缺!或许他今天走的弯路越少,未来的迷途就越多。任何让孩子不经努力、靠捷径就获得的成功和快乐,其实都是“有毒”的。学生一直在这种情形中学习,不仅不利于他未来独立、多元、灵活、创新性地解决问题,而且还有可能养成“总想走捷径”的意识和习惯,这是比视野和能力的单一更让人担忧的。
其实这个议题,我也只是看见冰山的一角而已,当下这个时代学生还有哪些样子?相应的,我们老师要怎么样子?期待老师们一起继续交流和探讨,以便更全面地理解我们的孩子,做好我们的教育。
作者:张宏伟
小编推荐: 将进酒教案(如何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第一课时(六上《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冀教版小学美术教案我爱西游记(一次跨越六十八年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