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企业内部管理业绩评价探讨
【论文关键词】 内部 管理 业绩评价 评价方法体系 平衡记分卡
【论文摘要】 内部管理业绩评价作为现代企业管理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侧重于对管理者的管理控制结果进行评价,其根本目标是衡量各级管理者的战略实施控制活动的效果和效率。从评价标准、评价主体、评价方法、评价指标体系等方面分析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构建,评价指标的选择将更具综合性,绩效评价方法将更趋科学性和人性化。
作为一个 经济 组织的基本制度,公司制发展到今天,企业已不再是一个产权分明、管理关系清楚、控制流程稳定的组织,而是一个随顾客需要变化和随新的竞争威胁与机会的出现而不断地适应、调整和学习的组织,经理人及其团队作为董事会决策的具体执行机构,其管理效率与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公司价值与股东财富,而如何对经理层管理业绩进行评价成为目前理论界与实务界共同关注的重点。
一、企业内部管理业绩评价的内涵
业绩评价作为企业管理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侧重于对管理者的管理控制结果或业绩进行评价。要全面 地理 解企业内部管理业绩评价的内涵,必须明确企业经营业绩评价和内部管理业绩评价之间的关系;内部管理业绩的评价主体和评价客体;内部管理业绩评价与业绩评价不同类型之间的关系。
(一)企业经营业绩评价与内部管理业绩评价的关系
企业经营得好坏最终都反映在企业 财务 与非财务事实上,不受人为因素的干扰;内部管理业绩评价,是对管理者的管理活动和管理行为进行评价,针对人的行为评价,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即企业内部管理业绩的好坏不仅受企业 环境 因素的影响,而且取决于管理者本身的努力程度、能力水平和所采取的管理手段。在进行业绩评价的时候需要正确判断管理者行为实施后产生的结果和管理者的努力程度及管理能力,即需要明确区分企业经营业绩和管理业绩,在进行管理业绩评价时需要剔除已知管理者不可控因素。
(二)内部管理业绩的评价主体与评价客体
董事会作为股东代表,其对企业业绩的作用主要体现为,通过建立企业内部管理业绩评价系统,影响各级管理者的管理活动,从而间接影响企业资源的配置。因此,董事会作为战略实施控制的源头,是高层管理者的管理业绩的评价主体,即通常所说的经营者业绩评价。同时,由于企业内部多层委托代理关系的存在,各级管理者也成为企业内部管理业绩的评价主体和评价客体。
(三)内部 管理 业绩评价与业绩评价不同类型之间的关系
其一,从评价主体看,内部管理业绩评价属于内部评价,其评价主体是董事会和各级管理者,注重的是各级管理者的管理业绩评价,评价所依据的是企业的战略规划和战略计划,利用的是企业内部所产生的各种管理信息,包括 财务 和非财务信息。其二,从评价客体看,内部管理业绩评价是对各级管理者的战略实施控制活动的效果和效率进行评价,评价可能是针对某一个管理者,也可能是针对某一管理团队。需要明确的是,内部管理业绩评价针对的是处于现代企业组织中的管理者,是以人作为评价对象,而传统的责任 会计 制度中的责任中心业绩评价,主要集中在部门层次,以部门为评价对象。
二、企业内部管理业绩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 价标准
评价标准是判断评价对象业绩优劣的基准,如何选择评价标准在业绩评价系统设计过程中同样是个关键环节。由于可选择的评价标准存在多种类型,不同类型的评价标准各有利弊。从实践来看,预测标准是我国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业绩评价标准,也是最为合理的一种业绩评价标准。预测标准的制定符合内部管理业绩评价的目的和本质,但是预测标准的确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从而缺乏客观的依据。制定预测标准科学合理的方法就是:结合企业现状纵向分析企业的 历史 数据,进行横向比较和研究同行业和同类企业的相关数据,考虑外部 环境 和组织结构的影响性,区分可控因素与不可控因素。
(二)评价主体
由谁来评价经营者的管理业绩董事会作为委托责任主体,评价经营者业绩在 逻辑 上是天经地义的。但问题是公司制发展到今天,较多的公司出现了股权高度分散,经营者很容易操纵、控制公司的决策,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出现空壳化,大股东操纵,“内部人控制”的现象非常严重,公司内部权力制约不复存在。那么,在一个缺乏真正的委托人存在的公司里,由“谁”来负责评价经营者管理业绩,才能使得对经营者的管理业绩评价不流于形式呢?按照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公司不单纯是为资本所有者谋利益,而是要为包括股东、债权人、经营者、雇员、顾客、供应商等在内的利益相关者谋利益。这种理论的实质是承认各要素所有者都是创造企业价值的来源,决定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资产可以是价值形成过程中的任何一种要素,核心资产的所有者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按照他们的谈判能力共同影响企业价值,因而都有评价企业绩效的要求。按照这种逻辑构建的绩效评价体系,评价主体应扩展到包括股东、债权人、经营者员工、供应商、消费者、政府在内的众多利益相关者。由于各评价主体处于企业价值链的不同环节,对企业管理绩效的评价必须分层展开,外部利益相关者对绩效的评价处在第一层次,经营者对绩效的自评处在第二层次,员工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也要评价企业,属于第三层次。为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评价主体可借助 社会 专门机构或中介机构对企业管理绩效进行评价。
(三)评价方法
侧重于平衡记分卡的视角多元评价主体的绩效评价方法应是一个系统的概念,包括适于多元评价主体使用的企业绩效评价平台体系和适合不同评价主体的专门体系。因为在多元评价主体时期,各评价主体在提高企业价值这一点上有共同需要,但由于不同的评价主体在企业价值创造过程中的表现形式不同,要建立能满足全部绩效评价目的的方法不大可能,必然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比如卡普兰教授等创立的平衡计分卡法(aSC,Bal2anced—ScoredCard)是将 投资 者、顾客、员工三方的利益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业绩评价和引导来促进 企业战略 的实施及业绩的增长,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比较适合经理人员进行内部管理。平衡计分卡其业绩衡量指标体系包括学习与成长、内部经营过程、客户、财务四个维度,其中学习与成长是核心,内部经营过程是基础,客户是关键因素,财务是最终目标。
平衡计分卡作为一种全新的绩效评价体系,统一了股东和管理层的目标,有助于加强公司的管理机制,层层传达企业的战略思想,通过引导企业投资于客户、供应商、员工、生产程序、技术和创新等方面来创造未来的价值。
(四评价指标
以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为导向的业绩评价指标要求从更广泛的角度进行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中既要包括针对股东的财务业绩等 经济 指标,又要包括针对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指标。评价指标的设计是建立内部管理业绩评价系统的关键与核心环节,评价指标设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选择的过程,就是如何在众多的评价指标中选择出能够反映评价目标实现程度的业绩 “指示器”。实践证明,建立适合我国企业的内部管理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思路应该是:以平衡记分卡业绩评价系统作为 指导 性框架,参考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指标体系,充分吸收现代企业创新型业绩评价系统的合理成分,将各种指标体系相互结合和相互补充,并充分考虑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企业内部管理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三、企业内部 管理 绩效评价的发展趋势
(一)知识资本所有者将成为最重要的评价主体
在知识 经济 时代,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知识资本融入了企业价值及增值的创造过程,并且是企业最具竞争力的核心资产。知识资本包括 人力 资本、知识产权资本等,由于这些资本专用性较强,其所有者会比其他 财务 资本所有者更关心其投入企业资本的安全性。因此,知识资本所有者将成为众多主体中最重要的评价主体。
(二)评价指标的选择将更具综合性
要全面、准确地评价企业绩效不仅要考虑物质层面,也要考虑精神层面;不仅要考虑定量的财务指标,而且要考虑定性的非财务指标。应增加非财务指标的分量,如就业、环保、安全生产等层面的考核,促使企业全面、综合、协调地发展,并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担负起相应的 社会 责任。
(三),绩效评价方法将更趋科学性和人性化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企业面临的竞争 环境 日新月异,如果用固定的分数指标来衡量企业的绩效,很难说明89分的良好级就一定比90分的优秀级差一个档次,并且,将性质不同的指标进行加权平均必然使结果缺乏科学性。同时,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从来就是主观和客观并行的,不能忽视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主观性。像绩效评价这类活动,必然要受评价主体性格、偏好、价值观察、经济知识和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分析方法的选用上,更具科学性、人性化的方法将得到更广泛的运用。
【参考文献】
[2]陈共荣,曾峻.企业绩效评价主体的演进对绩效评价的影响.会计研究,2005,(4).
[3]翟其红.企业管理业绩评价研究[J].经济问题,2006,(8).
[4]王茜.企业内部管理业绩评价探讨[J].财会通讯,2008,(6).
小编推荐: 一建考试方法(一级建造师学习方法)思想道德教育奖是指哪方面(分析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解读之业绩成果)员工绩效考核自我总结(个人业绩总结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