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通学习方法网 -包含小学、初中、中考、高中、高考等各种学习方法。
书通网logo
当前位置: 书通网 > 学习方法 > 我眼中的陶渊明议论文(长安雅士浅论陶渊明)

我眼中的陶渊明议论文(长安雅士浅论陶渊明)

时间:2022-10-21 分类:学习方法 来源:书通网

“古诗自汉而下,定以靖节为宗,其词旨冲澹,弥朴弥巧,真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者也。--”吴瞻泰《陶诗汇注序》

“千秋之诗,谓惟陶与杜可也。……陶靖节诗,如巫峡高秋,白云舒卷,木落水清,日寒山皎之中,长空曳练,萦郁纾回。”--陈祚明《采菽堂诗选》

“陶潜胸次浩然,吐弃人间一切,故其诗俱不从人间得,诗家之方外,别有三昧也。”--叶燮《原诗》

“陶诗句句近人,却字字高妙,不是工夫,亦不是悟性。只缘胸襟浩荡,所以矢口超绝。”--张谦宜《絸斋诗谈》

“陶元亮诗,淡而不厌。何以不厌?厚为之也。诗固有浓而薄、淡而厚者矣。……晋人诗,能以朴自立门户者,惟陶元亮一人。”--贺贻孙《诗筏》

“陶渊明超然尘外,独辟一家,盖人非六朝之人,故诗亦非六朝之诗。”--江盈科《雪涛诗评》……..

渊明之评,历代极多,简直举不胜举。

作为“千古隐逸之宗”,大约首先因为陶渊明于田园诗中的成就。此类诗中极见诗人守志不阿的高尚情操;对田园生活之热爱,对理想世界之追求及向往。陶渊明堪称田园诗的开创者。他的田园诗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宋田园隐逸诗派。

杜甫诗云:“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此意陶潜解,吾生 后汝期”。苏东坡则云:“渊明诗初看似散缓,熟看有奇句。……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其妙,造语精到之至,遂能如此。似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其后更 作《和陶止酒》、《和陶连雨独饮二首》,《和陶劝农六首》、《和陶九日闲居》、《和陶拟古九首》、《和陶杂诗十一首》、《和陶赠羊长吏》、《和陶停云四 首》、《和陶形赠影》、《和陶影答形》、《和陶刘柴桑》、《和陶酬刘柴桑》、《和陶郭主簿》等109篇和陶诗,可见陶渊明对苏东坡影响之深。

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有赖于他的散文和辞赋的,实不下于他的诗歌。尤其是《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和《归去来兮辞》,此三篇最见其性情和思想,也最著名。

《五柳先生传》采用正史纪传体的形式,并不注重描述生平事迹而重在表现生活情趣,带有自叙情怀的特点,此种写法是陶渊明首创。《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文中不乏华彩段落,并以其跌宕之节奏,舒畅之声口,将诗人欣喜若狂之情状一一呈现出来。欧阳修曾评价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桃花源记》当中,陶渊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独特之处:桃花源里生活的是一群普通人,一群躲避战乱的人,他们不是神仙,却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纯。陶渊明此时所思考的,是乱世之中到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劳苦百姓的幸福。整个的桃花源,所指向的,其实还是两个字:“隐逸”。

陶渊明的隐逸,不是消极的逃避现实,而是具有深刻的批判社会现实的积极意义。他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佳谈当中,颇可见他宁固穷终生也要坚守清节的风度。陶渊明“寄酒为迹”,表现的也是恬淡旷远之襟怀、孤傲高洁之品格。

陶渊明崇尚老庄的自然美学观,同时又是生活劳动在田园之中,很自然地,田园生活便成了他的审美对象化,也因此成就了中国田园诗歌的辉煌。陶渊明以自然为美,以真为美的诗美思想,闪耀在诗情上,便是照亮了人物个性,使读者强烈感受到诗人傲岸不屈,追求自由的人格魅力;渗透在艺术上,则是产生了真朴淡远的艺术境界和冲淡自然的美学风格。千百年来,他的品格,他的诗歌,他的田园,连同他的那份悠然,一并成为后世诗人与读者崇拜和研究的对象,就足以说明他美学思想的无尽生命力。

陶渊明作品的语言平淡,但这平淡是把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平易的语言表达出来;表意易读懂,其内涵还需细细品味,但又富有情致和趣味。梁实秋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但是那平不是平庸的平,那淡不是淡而无味的淡,那平淡乃是不露斧凿之痕的一种艺术韵味。”

如农家口语,但塑造出来的艺术形象却生动鲜明。苏轼云:“渊明诗…….如嗳嗳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又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奇妙,遂能如此,如大匠运斤,无斧凿痕,不知者则疲精力,至死不悟。”体现了一种“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王安石语)的巧妙构思。

他善于以白描及写意手法勾勒景物、点染环境,意境浑融高远又富含理趣。语言精工本色,朴素真率,笔调疏淡,风韵深厚。但陶诗并非只有飘逸悠然、自然冲淡一种风格,也有金刚怒目的慷慨豪放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的“精卫衔微木”等。陶诗还善于将兴寄和自然美融为一体。他笔下的景物既是有象征意义的意中之景,又是生活中的实有之景。如《拟古》其七“日暮天无云”中所写“云间月”、“叶中华”,便既是月夜春景,又是对人生最美好酣畅的短暂时光的比喻。陶渊明笔下的景物往往被人格化,如青松、芳菊、归鸟、孤云,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景物,也是诗人高洁性格的象征。

何湛之《陶韦合集序》曾曰:晋处士植节于板荡之秋,游心于名利之外,其诗冲夷清旷,不染尘俗,无为而为,故语皆实际,信《三百篇》之后一人也。

诚如斯言。

渊 明昔日,虽有“悠然见南山”之语,然此“南山”非彼“南山”,想渊明心中,终归忽忽然有不足之叹耶?今薛山长既得地利之便,又兼而能天时人和俱各得之,由 是时傍南山,随兴往返,惬心适情,无有过之。此间之乐,非个中人焉能得知。又渊明曾“好读书不求甚解”,今薛山长讲诗论词,却必定“熟读精思、虚心涵泳”,一样学问,两样习法,孰优孰劣,未可定也,大约总在“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寥寥数字耳。

小编推荐: 励志姐(苹果姐—我眼中的励志姐)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怎么讲(分享三年级上册五单元习作指导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物理教学案例论文(合作学习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