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只有一次演讲稿
1孩子,童年只有一次!
“童年”是每一个人必经的一个人生门槛,它在人们心中的定义是人生最美好的一段时光,它是每一位孩子成长“童心、童真、童趣”的发散地,它组成了我们无忧无虑的金色日子---被称为“金色童年”。
有一天,我的孩子去医院打点滴,碰见一位教授,她看见我的小女儿,说:小朋友,你看着太成熟了,不像十岁的孩子,像十三岁的孩子,你要学会“享受童年”,几句话语在我的心中引起层层涟漪,我感谢这位教授的善意提醒,我知道童年对每一个人来讲,它只有一次,而如何将孩子的童年变成一个享受而舒展的童年,那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家儿子是一位天资聪慧的小天使,他是那种罕有的哲理思维的小精灵,我与他的对话总是超越了同龄孩子的话题,他的阅读能力让你惊叹不已,也许是天生的特殊禀赋使她对事物的看法总是有别于同龄人,他的每一篇读书笔记让语文老师感叹不已。也许是我酷爱文字的特点,也许是家中的藏书影响到孩子的发展,我明白自己的许多视角与大众的模式不同,我喜欢孩子的知识面宽广,视野角度开阔,思维的方式是以人的能力发展为主,我讨厌以分数框定一切的做法,我更厌恶中国教育的弊端,以分数评判一切,每一个孩子在分数的重压下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失去了童年的快乐。
我经常告戒他:“孩子,童年只有一次,你要在童年的时光中,培养自己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因为在童年时代的阅读会影响一个人一生的记忆”。一个孩子的童年是否阳光将直接影响他一生的性格。而性格偏偏又是决定命运的主要因素。如果一个人拥有过没有被污染过的童年,那么,他今后的人生色彩的感觉就打好了底色,对人生和各种事情的关照就可能有了生命的视角;如果拥有快乐、饱满的童年,就为今后的人生奠定了一个安全的精神基础,无疑相当于买了一份终生精神保险。那么正如一位朋友所说的,应该给孩子一个舒展童心,培养人格的机会,那就是储藏童年,为的是给未来以阳光和希望。
我希望孩子们享受每个时代的童年快乐,不要使孩子们的童年变成一张过期的船票,变成一场永不能再重温的梦。我想借助李镇西老师的《把童年还给童年》,让童年变成以下五个美好的词语祝福天下的孩子,学会享受童年,那是你们孩子一生应该得到的最宝贵的时光!
一、是欢乐童年。童年,在我们的心中,至少是欢乐的,它给了我们一种愉悦感。我们总会用这样的语言来形容自己的童年,“无数次地在梦里看到童年时沾着泥土的小脚丫,用舌头轻轻舔着童年时留在嘴角上的甜蜜……于是便一次又一次渴望着什么时候再回到童年,回到那段放肆、轻松、无拘无束的日子。”当我们看到现在的孩子每天背着沉重的书包,带着极其沉重的精神压力行走在路上时,我们不得不思考,他们的童年真的就这样丢失了吗?
二、是纯真的童年。我们经常会用纯真岁月来形容自己的童年,不错,童年的最大特征就是单纯。我们能够在杨万里的“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中找到答案,有优美的文学语言“童年就象是一只偶然落在生命枝头的小鸟,在我不经意间已经飞的很远很远,远的再也摸不到它俏皮的翅膀;童年就象是一只突然挣断的风筝,蓦然间,在视野里消失不见,尽管手里依然残留着牵引它美丽身躯的绳索,记忆里还有它翩然、恬静、快活的纤影!”告诉我们,当我们看着现在的孩子都成为个个“小大人”时,我们也就不该感到欣慰了。
三、是游戏童年。童年的回忆,在我们的脑海里,我们总会想起那些难忘的游戏,那些小人书,那些橡皮筋,那些小纸船……,记得学校里面的幼儿园在实践李普曼的儿童哲学,而其中,关键的就是让孩子在游戏中成长,当我们把游戏狭窄化时,我们的孩子利用自己的那个心理年龄特有的反叛,反叛那些属于游戏的音乐、画画等。
四、是温暖的童年。这里的温暖是心灵的安全与惬意,记得在辛弃疾的“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一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孩子的调皮,同时也可以看到“老夫静处闲看”的娴静与呵护。我们的童年时常会因为“外婆的彭湖湾”而感动,那是因为我们在外婆,或者是其他长者的呵护下,我们感到内心的舒适。
五、是梦幻童年。这个梦幻,是对于回忆来说的,人总是难免会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挫折,但坐下开始回忆一些美好的事情时,比如粉色的童年,我们便有信心能够走过每一段岁月。当孩子的童年在积极为未来做准备而被剥夺时,他们的回忆里还有什么值得回味,至少,失去了一样最美好的——童年。于是,遇到挫折时,他们该从什么地方吸取能量和信念。
让孩子每一颗心灵就好象一棵禾苗一样被阳光和雨露滋润着,成长着,体验幸福的童年过程,永远祝福你们健康快乐!
2童年只有一次
在大多数人看来,童年意味着天真,童年意味着快乐,童年意味着幻想,童年意味着无忧无虑,童年还意味着具有极大的发展潜能和可塑性。
给孩子的童年留下什么?这是一个看起来十分简单的问题。所以有的父母轻而易举地回答:我们当然倾己所能,给孩子一切。但童年的孩子真正需要什么,关注什么,父母考虑过吗?更有不少父母,在“一切为了孩子好”的庇护伞下,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早早地设计好了孩子的成长宏图。然而,父母是否知道,孩子的能力与特长是不是与这样的设计相吻合呢?
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我们的下一代理应有更幸福快乐的童年。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提到对童年的感受,相当多的孩子不无忧伤地表示:“……我们除了读书以外没有其他娱乐,我们缺少玩耍的伙伴,我们背负父母的高期望,我们没有自己的秘密,我们不能自己选择未来……”这,通常就是我们看到的现象:孩子的童年,往往承载了过重的负荷。童年不再天真,童年失去了快乐,童年消失了幻想,童年开始与忧愁相伴。
那么,作为父母,我们究竟应该给孩子的童年留下什么呢?
留下“童年”本身
百余年前,自然主义教育运动的倡导者就提出要尊重孩子的天性,这样的观点至今仍为不少人所津津乐道。不可否认,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价值观的多元化趋向,我们越来越忽视了孩子童年的天性。从本质上看,天性是需要逐步展开并慢慢加以引导的,而这与竞争社会对人才的迫切需求似乎并不合拍。所以,以牺牲孩子童年的天性来换得的快速成长,往往成为许多父母的选择。
淘气顽皮、好奇好问是孩子最典型的天性。孩子生理发展的特点决定了童年期的心理活动特点。孩子活泼好动,不仅爱玩买来的玩具,也喜欢戏水玩泥沙,还爱拿着彩笔涂涂画画,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是孩子玩耍、描绘和探索的对象;孩子会缠着你问“这是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每天少不了要听几个故事才心满意足……
现代父母通常用高智能化的玩具来限制孩子玩泥沙,为的是避免孩子弄脏了小手,弄脏了漂亮的新衣服,还以为这是开发孩子智能的最佳选择;现代父母让孩子成天待在家里不能外出,怕的是孩子在探索中遇到危险;现代父母为孩子准备好一大摞图书和VCD碟,以为这比回答孩子的问题和讲故事更有权威……
然而,正是父母的精心设计限制了孩子天性的展开。试想,玩泥沙哪有那么多规则和羁绊?不经历探索的“风雨”,又怎见发现的“彩虹”?源自天性的游戏、玩耍和发问是童年期孩子每天的活动,这些活动具有启发性,既是儿童学习的自然途径,又可以帮助他们进一步了解社会及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尊重孩子的天性,还孩子真正的童年,父母会惊喜地发现:孩子不仅会乐观积极地面对生活,智慧与创造的灵光也会时常闪动。
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
不要因为孩子看起来尚小而对孩子的心理需求不闻不问。其实,孩子也有着丰富的、与众不同的内心世界。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发展任务,其心理需求也各不相同。例如,一岁左右的婴儿,日常离不开照料者,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种对他人、对社会的信任感及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以更好地适应周围世界;两岁左右的孩子,会说会走会自己吃饭,通常会对大人的要求说“不、不要”,努力尝试自主性的探索,充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望;四五岁的儿童则迫切需要参与各种各样的玩耍和同伴之间的交往,从游戏和交往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小学阶段的儿童,最希望能处理好学习与玩耍、家长与老师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从童年迈向青春期的孩子,则开始渴望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具有更强的自我关注与自我体验的愿望。
孩子的心理需求还因家庭和父母的养育方式而异。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以及独生子女现象,易造就两类亲子交往的家庭类型:过度关注型与参与不足型。在过度关注型家庭中,父母处处过多关心孩子、介入孩子的生活,在某种程度上又对孩子限制有加。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时常会发出“被父母那无形的手所捆绑”的感叹,内心迫切需要自由与探索。后一种家庭,由于父母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孩子(客观原因),或是不情愿让孩子过多地拖累自己而对孩子关爱不足(主观原因),使孩子在亲情交流方面的需求更为强烈。很多时候,父母会想方设法给孩子以物质上、金钱上的满足,但物质生活的丰富又岂能替代情感交流的匮乏?
对孩子进行合理的早期教育
童年期离不开早期教育。让孩子尽可能早地学知识、学技能,从而不错过发展的关键期,是早期教育的主旋律。但我以为,真正能使孩子获益的早期教育具有以下两个特征。
一是不仅只往孩子的头脑里灌输知识,或是手把手教会孩子一些技能,而是知(认知)、情(情绪)、意(意志)协同培养。在一些西方国家,近几年对“情绪智慧”展开了轰轰烈烈的研究。着名的“糖果实验”表明,孩子们能眼见糖果而抵制其诱惑的,长大后适应能力较强、人缘好、有信心、积极进取,个性也较稳健可靠。而那些经不起诱惑的孩子,大多比较孤独,容易灰心,无法承受压力,易逃避挑战。
或许知识与技能的培养看起来较“实”,而情绪与意志的养成似乎较“虚”,难以把握。但新近的研究结果表明,与父母们常持的“智商决定论”不同,知识与智力在人的成功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往往有限,而情绪与意志似乎比智商更为重要:诸如信心、恒心、毅力、忍耐、抗挫折、友善合作等“看不见的手”,在孩子的未来发展和成功与否中所起的作用或许更大。因此,早期教育亟待“虚”“实”结合,注重对孩子情感和意志品质的锤炼。
良好的早期教育的另一个特征是,对早期教育过程的关注应超越对早期教育结果的关注。在谈到国内的足球氛围时,外籍教练米卢就说,我们太过关注足球比赛的结果,忽视了足球本身给我们带来的乐趣。这话同样点出了许多家庭教育的误区——父母通常只关注家庭教育的结果,而对过程漠不关心。实际上,孩子的成长就是一个过程。以学钢琴为例,学琴几年而最终没有成为钢琴家的孩子,手指灵活了、懂得了音乐语言、陶冶了性情,这难道不是童年不可多得的收获吗?并非只有拿到多少级证书才意味着收获。只关注结果的早期教育,通常伴随的是父母的拔苗助长心态和孩子的厌学心理。即使终极目标得以实现,孩子也难以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身教大于言传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中国母亲有一种明显的心理感受:自我丧失感和亲子一体感。自我丧失感指母亲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感受到因关注孩子成长而造成自身发展与兴趣爱好受制约、情感体验遭忽视、视野变狭窄、孩子对自己的发展与成熟带来若干不利影响的一系列体验;亲子一体感则指母亲将孩子视为自己生命的延续,视孩子为自己生活的主要目标与中心,具有和孩子不可分割的一体化感觉,而不是将自己和孩子作为两个独立个体的一系列感受。这反映中国母亲在有了孩子后,最普遍的表现是过度关注孩子,将孩子作为自己的全部和人生希望,从而忽略了自身的情感体验、发展需求、兴趣爱好等。因此,父母将孩子的成功与否看做是自己成功与否的主要指标之一,常常对孩子期望甚高,却放弃自身的努力和进一步发展。
然而,心理学家发现,把父母的言传和身教相比,身教的效果要大得多。这就意味着,父母对孩子的谆谆教导,其影响力不及日常生活中一言一行和自然流露的价值取向。所以,父母不应对自己和对孩子采取两套不同的行为标准:要求孩子求知上进,自己就不能只想着娱乐消遣;要求孩子应该遵守规则,自己就切忌为所欲为;要求孩子不能撒谎、骂人,自己就要避免天马行空、出口成“脏”……一个有说服力的证据是,许多父母携儿带女寻求心理咨询,事实上,孩子的所谓心理问题,有三分之二以上与父母有直接关系。可以说,孩子的童年,在某种程度上正是父母为人处世的折射。
毫无疑问,父母不仅构成影响儿童发展的外在环境因素,而且是儿童发展的实际参与者。父母的认知、情感、态度等形成的家庭环境与儿童的成长关系十分密切,需要父母给以充分的关注。
3童年只有一次,成长不能重来
我们总在说忙忙忙,但是孩子的教育根本不可能等着我们来弥补,只要稍微有点忽略,孩子的成长变化会很明显。有些毛病一旦养成,会花费很多精力来改正,甚至根本无法纠正。所以不管挣了多少钱,事业发展有多顺利,如果孩子的教育不得当,将来老了会后悔。虽然不需要我们一门心思扑在孩子身上,但是也绝对不能拿事业繁忙来牺牲孩子。生下他就得负责任!幸福的本质其实就是一种感觉,一种什么感觉呢?幸福是一种追求快乐而又有意义的感觉!
孩子在年幼时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他们就象河水的源泉,活泼而无拘无束,一旦被导向某一方向,就能转变它的流向。在社会的大环境中,为什么有的人有用,有的人有所作为,在这里起决定作用的是教育。人与人之所以不一样,主要是因为在后天受到的教育方式不同。在幼年的意识中留下的印象,哪怕是微不足道的,都会在未来漫长的一生中发挥重要的影响。
每一个人都不是他自己要出生的,父母使他们偶然来到这个世界,来到一个他们自己无法选择的家庭,有了一对永远不能变换的父母。一个孩子将来能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孩子的父母是何种层次的人,取决于孩子在早期成长过程中受到何种层次的家庭教育。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孩子是父母的翻版。为了培养孩子的品德,做父母亲的行为要自慎,应该处处做孩子的表率。孩子好的行为,坏的行为都是父母教育影响的结果。
如果母亲爱打扮,其女儿也必然是爱打扮的。若母亲是多舌的,女儿也不例外。同样父亲好喝酒,儿子也会喝酒;父亲说脏话。粗话,则孩子也是如此。这已成为家庭教育的定律。正如有人所说,孩子的心是块奇怪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
可以说,孩子一生的命运在父母手中,父母若严格要求自己,作孩子的表率,努力培养孩子的品德,为开拓他们的美好前程积极创造条件,同时也就使自己成为一个伟大的人。
我们说家庭是一所学校,但家庭教育有着自身独特的方式,它通过家庭环境氛围及父母的言论。行为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无形中塑造着孩子的人格品德与基本素质。
家庭教育不仅是基础教育,而且是主导的教育,给孩子深入骨髓的影响,是任何学校及社会教育所永远代替不了的。在英国有一个爱德华家庭,是真正的书香门第。老爱德华是个博学多才的哲学家,为人严谨勤勉。他的子孙有13位当大学校长,100位教授,80多位文学家,60多位医生,1人当过大使,20多人当过议员,同样在英国,另一个珠克家族,与之相比则大相径庭。老珠克是远近闻名的酒鬼和赌徒,浑浑噩噩,无所事事。这个家族至今已传下八代,其子孙后代中。有300多人当过乞丐和流浪汉,400多人酗酒致残或死亡,60多人犯过诈骗或盗窃罪,7个杀人犯,整个家族没有一个人有出息。根据上述两种情况让我们来一起设想,珠克家族中的某个人,当他孩子婴儿时,就被爱德华家族抱养,那这个人又将变成什么样的人呢?反之又会怎样?家族最初灌输的是非观念,善恶标准,为人原则,将影响他的一生。这就是两个英国家族留给后人的启示。
任何事业的成功都无法弥补孩子教育的失败!
言教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境教!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榜样!
给孩子食物只会让孩子成为大人,给孩子观念会让孩子成为伟人!
我们不可以陪伴孩子一辈子,但观念可以陪伴孩子一辈子!
4演讲稿:一生只有一次人童年
对于十三、四岁的孩子来说,成长意味一点一滴的耗尽,一生只有一次人童年,可是,据不完全统计,童年不是一人都拥有的,枯燥乏味童年并浊一个人没有,死板生硬的人只有。20XX年最新调查证明,童年并不是一个诞生可以尽情享乐的,小心谨慎的确人不行,斤斤计较的人不行,爱走极端的人行。
如果你即将走出童年——这片奇趣黯然的迷宫,请好好珍惜这最后的旅途,大胆的放飞心情,使一切即将硝烟弥漫的小小场面重现,不要考虑别人对自己的行为给予怎样的评价,不要担心与众不同重现,不到异样的目光,不要想象人们大惊小怪的评头论足。也许在多少年后的某个地方。我会轻声叹惜将往事回望,但我能骄傲自豪的说:“我的童年没有白费。
请允许我改正人们对一个好坏的判别方法,并不是学习好,就要在“学生”二字前加一个“好”字,也不是学习差就是要在“学生”二字前加一个“差”字,我从来都不认同这种低级稚嫩,爱幕虚荣的书面表达,不论任何人,只要用了这种方式,就显得太不科学,也太不道德了,简直就是占污了从古到今遗留下的职业名词。
真像大白,我想不会有几个人愿意,站在好学生的行列(当然除有些另类)。虽然,时时都有老师的鼓励和夸奖,虽然每每都有同学的赞美和羡慕,可竟是被管理者,无法动弹。自己的一举一动,所作所为,好像都在监视下进行,丝毫无法展现出真实的一面,只是戴着面具要别人检查。
我一直都不明白,为什么折磨自己?
我无所谓,因为心,早已伤痕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