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这土地》第一题答案
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这种表现手法叫象征。象征是诗歌创作中常见的写作方法。阅读课文,结合本诗的社会背景(1938年前后的祖国状况),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诗中土地、河流、风和黎明象征了什么?
2、诗人对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的描写,蕴涵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3、诗中哪两句直接抒发了“我”对“这土地”的热爱之情?
1、诗人用象征的手法,描绘了一组鲜明的形象,并分别赋予“土地”“河流”“风”“黎明”不同的象征意义。“土地”可以看作是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河流…‘风”可以看作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黎明”可以看作是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的象征。
2、诗人对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描写,形象地表达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以及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3、诗歌最后两句直接抒发了“我”对“这土地”的热爱之情。
《我爱这土地》第二题答案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这两句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以及为祖国献身的愿望。
《我爱这土地》第三题答案
背诵课文。
全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进而写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将鸟儿的形象代之以诗人自身的形象,诗意层层递进。背诵时同学们顺着这样一个思路,既可以背得快,还有助于深入理解这首诗。
《我爱这土地》第四题答案
阅读附文《中国的土地》,试与课文相比较,说说这两首诗抒发的感情有什么异同。(附文略)
提示:两首诗背景不同:艾诗是充满硝烟的抗战时期,刘诗是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写法不同:艾诗借用鸟儿的歌唱作比抒情言绪,刘诗是直抒胸臆。但主题相近:艾诗抒发诗人面对遭受苦难的大地,要为此而献身的强烈愿望;刘诗是面对这块神奇的土地,表达永远思恋的感情。两首诗都注重意象创造:如果说艾青是借助“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来描绘出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中国人民的无比悲愤以及解放区的勃勃生机,让人们看到抗战胜利的光明和希望,那么刘湛秋则是把对中国土地的讴歌,对中国人民的礼赞寄寓在典型新颖的意象之中。如“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既写出了祖国山川的秀美,又自然地暗示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再如“微风下的湖水”和“一泻千里”的“长江”形象地概括出了中国人民敦厚而顽强的性格特征。那“挂霜的葡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更表明中国人民已摆脱了幼稚和愚昧,开始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