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阅读练习・探究第一题答案
作者不仅用眼睛看,而且用耳朵听,还调动了嗅觉、味觉、触觉。请找出文中的句子说说你的体会。
“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调动了触觉;“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昧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调动了嗅觉;“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调动了听觉;“花里带着甜味”,调动了味觉;至于视觉,即用眼睛看,则到处都是,也是一般人常用的。调动各种感官,好处是使形象更具体、更丰富、更逼真可感。
《春》阅读练习・探究第二题答案
作者所写的春天,哪些地方是我们孩子的眼光里的春天?请具体谈谈。
孩子眼光里的春天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儿童的感觉、经验,如“打两个滚”“捉几回迷藏”“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等。二是儿童和成人都有的感觉、经验,但是,这里更多地渗透了孩子单纯的欢乐、开心的感觉。如写春天里的花开得“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蜜蜂嗡嗡地闹着”的热闹情景,是大人孩子都会有的感觉,只是孩子的感觉更强烈。又如,全文充满对春天的美好、舒畅、喜悦的感受以及更具体的如新鲜、热闹、生机勃勃等感觉,是老少读者都可以体会到的。
《春》阅读练习・探究第三题答案
文章大量运用了比喻、拟人、叠字等手法,色彩丰富,节奏明快,朗朗上口。请将课文中的句子和括号里的句子比较,说说它好在哪里。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嫩绿的小草,悄然无声地从土里长出来。)
课文中的句子用得好。原句用了拟人手法(偷偷地,钻),突出春草不经意间降临大地令人惊喜的感觉,又用了叠字和定语后置的手法,突出强调了小草的嫩绿,使句子变得生动活泼、富有生气。而修改后的句子缺少了这些潜在的美感。
2.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桃树、杏树、梨树,都竞相开满了花,争奇斗艳。)
课文中的句子用得好。原句比改动句更有着令人如临其境的感觉。因为原句写出了更具体可感的细节,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竞相开放、争春比美的花态写动写活,栩栩如生。并采用了口语化的词语把百花争艳的“争”字形象化了,画出了春天百花盛开的繁荣景象。修改后的句子只是简单陈述,在写景的精致和情感的充沛方面都不及原句。
3.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斜斜地下着……)
课文中的句子妙在“斜织”,以巧妙的比喻、拟人、排比,写出春雨细密、闪亮、绵长酌特点,十分贴切。“斜织”照应课文中春风“轻柔”的特点,给人以诗情画意的美好感觉。
《春》阅读练习・探究第四题答案
流利地朗读全文,并背诵。
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春天的美好,直至成诵。
《春》词句品味·积累题答案
1.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逼”字一般不与“眼”搭配,但作者用来形容草色的耀眼,很是生动。
2.山朗润起来了。
琢磨“朗润”起来的山是怎样的。
3.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请想象并体味“酝酿”在此的妙用。
4.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
品味“赶趟儿”的口语韵味。
1.一个“逼”字,逼真形象地把细雨滋润后的草色很有力度地表现出来了。
2.“朗”是明亮、明朗,包含着发亮、清晰等意思。“润”是滋润、润泽。春天来了,春雨润泽了群山,山明丽、清亮起来,给人清晨般生机盎然的感觉。
3.“酝酿”一词妙在表明这各种气味是混合在一起的,表明这混合的气味是慢慢地越来越浓,而且因这“酝酿”一词的语义(造酒的发酵过程)引起的联想,加强了这混合气味诱人的,乃至是醉人清香的感觉。
4.“赶趟儿”在地方口语中原指赶得上,来得及,指的是赶紧的结果。作者活用指的是赶的过程,有“争先恐后”之意。用口语,显得更有生活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