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通作文网 -中小学原创作文中心。
书通网logo
当前位置: 书通网 > 作文 > 话题作文 > 光芒渐逝的年代读后感(2)

光芒渐逝的年代读后感(2)

投稿时间:2015-07-09 12:19:15 作者:周鹏 分类:话题作文 来源:书通网 我要投稿

小说对夏绿蒂和库尔特同样倾注了大量的同情和理解。夏绿蒂出身贫苦家庭,从小受母亲虐待,经过共产党的培养成为了有文化的干部而不是家政服务员。对于东德的知识分子而言,库尔特的命运具有代表性。两德统一后,东德的社会科学遭受了灭顶之灾。研究人员靠边站,研究成果被彻底忽略。母子俩对政治的残酷性深有体会,内心深处也产生过怀疑,但他们最终还是坚定了信仰,站稳了立场。小说的人性化描写使他们的政治选择显得自然而然。

《光芒渐逝的年代》用大尺度的宽容、饱蘸同情和理解的笔触来刻画西方主流不喜欢的共产党干部和有共产主义信仰的知识分子,这多少有些令人困惑。但种种迹象表明,这并非偶然。鲁格提笔写作的时候,柏林墙已经倒塌近20年。可是小说既不直接描写柏林墙倒塌这一历史性事件,也不议论他已生活其中20年的德国社会。他的沉默让那些期待他谈谈弃暗投明感受的读者颇感意外,他们不会想到他可能有难言之隐。鲁格说过,父亲去世之后他才获得写作的自由和动力。他对父亲的兴趣、感情和敬意不可能不渗透到作品的字里行间。

鲁格的矛盾和纠结在小说中化为一种创造性的混沌,他塑造的人物形象是饱满的,是“圆”的,具有见仁见智、各取所需的效果。看见库尔特的形象,鲁格的东德长辈有的夸他对得起父亲,有的骂他丑化父亲。威廉的形象,右派看了高兴,左派看了也能接受。小说在众声喧哗并且比较挑剔的西德评论界赢得一片喝彩。由此我们可以推断,西德评论界要么出现了阅读盲区,要么是睁只眼闭只眼。倘若是后者,那就是唯美主义在作怪。但不论原因是什么,《光芒渐逝的年代》终归是一本被善意接受的小说。

篇二:光芒渐逝的年代读后感

“欧根.鲁格在一部家庭小说(《光芒渐逝的年代》)中映射了前民主德国的历史。他成功地将一家四代人近半个世纪的经历编排进精心设计的戏剧性框架。他的作品讲述了民主德国社会主义乌托邦逐渐消逝的过程,以及这种幻想向个人索取的代价。同时,这部小说具有很高的可阅性和对幽默的深刻理解。”——2011年德国图书奖评委语

德国作家欧根.鲁格凭借小说《光芒渐逝的年代》获得2009年阿尔弗雷德•德布林文学奖和2011年德国图书奖。该书中文版将于2013年10月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钟慧娟译出。欧根.鲁格本次来到中国,受邀于德国驻上海领事馆文化教育处,出席在上海举办的第八届“字谜”中德文学翻译大赛的颁奖仪式。随后他来到北京并举办两场朗读会。在北大的朗读会上,欧根.鲁格将朗读《在光芒逐渐消失的年代》中的片断“1966”。中文译稿也将同时用投影播放。主持朗读会的是北京大学德语系的黄燎宇教授,他将在朗读之后与欧根.鲁格对话。

欧根.鲁格1954年出生在前苏联乌拉尔山的索斯瓦地区,现居柏林。他在柏林洪堡大学学习数学。大学毕业后,欧根.鲁格在位于波茨坦的地球物理研究所从事地震研究。1988年,欧根.鲁格离开民主德国,开始剧本写作,纪录片制作以及翻译工作。《光芒渐逝的年代》是欧根.鲁格的第一部长篇,2009年,其手稿荣获“阿尔弗雷德•德布林奖”,2011年该书正式出版后又获得了“德国图书奖”、“观点文学奖”等多个重要奖项。

《光芒渐逝的年代》这部长达426页的家庭小说讲述了东德一家四代人从上世纪50年代到1989年柏林墙倒塌直至本世纪初近半个世纪的经历。祖父威廉和祖母夏洛特属于信仰共产主义的一代,希特勒上台之后全家逃至苏联,后在苏联共产党指示下移居墨西哥,1952年返回年轻的民主德国,并积极投身共和国建设。父亲库特幸运地逃出斯大林时期的沃尔库塔劳改营,和苏联人的妻子伊蕾娜返回小市民的民主德国,作为一名声望颇高的知识分子,他虽偶有不满,但还是坚信民主德国的可改造性。而对于他的儿子亚历山大(作家本人的化身)及其孙子一代来说,民主德国已过于狭隘——亚历山大恰恰选择了1989年祖父90岁生日之际逃向了西柏林。从祖父、父亲、儿子到孙子,民主德国逐渐衰退,四代人对民主德国的感情和信仰一代淡比一代,这也正是小说名字“光芒渐逝”的隐喻所在。

书通网专稿,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