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通作文网 -中小学原创作文中心。
书通网logo
当前位置: 书通网 > 作文 > 话题作文 > 守静作文(2)

守静作文(2)

投稿时间:2015-06-26 10:31:28 作者:何顿 分类:话题作文 来源:书通网 我要投稿

执着于守静的人必有一番成就。主席老人家就是一位典范。他年少时,生活条件艰苦,学习常在喧嚣杂乱的集市上进行。外界的热闹喧哗影响不了他,他的思想与书本内容契合,他的心中静谧,充满了求知的欲望。因守静,他拥有一个既安静又纯净的内心世界。以至于在一生的戎马倥偬里,他总能指挥若定,在静思后作出精妙绝伦的决策,赢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心浮气躁现象的蔓延,守静在现代社会中尤为重要,也便有了静心以进取的意义。

无论多么忙碌,我们都应该懂得适时地守静。偶尔放下心灵的重负,抛弃一切杂念静心遐想,守住心中的那份宁静。于静中找到释放压力的基点,于静中感受久违的轻松与自在,与静中畅想一下光明与未来!守静,积淀智慧和力量,并付诸行动,达到更远的目标。

去阅览古籍吧,静静地,在那些先贤留下来的道义中,找到自己与其的契合点,时而思考,时而凝神;去山中踏青吧,静静地,在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色前,聆听树叶沙沙,河水淙淙……

当然,守静不一定要靠这些外物,真正懂得守静的人,无论何时何地,都能保持最明静的自我本心,相信静的力量,相信自己!

“非宁静无以致远”,守静、致远,在静中,让思想飞得更高,让行动走得更远……

篇三:守静

古人有一句养生之道,道是:“少年人要心忙,忙则摄浮气;老年人要心闲,闲则乐余年。”前半句每每读来不服,如何要“心忙”呢?“忙”之碌碌似“亡心”,正如“盲”之“亡目”也。若欲摄浮气,唯有守静而已。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守静作为修身之道,是先辈留下的教诲,传承已久。何谓“静”?若说“静”即无言无声,则必不知此中三昧。绝对的沉寂便是无垠的荒漠,长不出油油的春草,淌不出浅浅的溪流。“守”之何为?正如唐诗“鸟鸣山更幽”一派盎然生机之妙,守静亦非“一鸟不鸣”的空寂,而在于静思与静心。

西方也有一句谚语,译作“静水流深”,这便可作静思的注脚。在沉静的思索中,纷繁的思绪如飞湍瀑流,一遇出峡的豁口,便在冷峻山岩的束约下,流成一汪平静安和的春水了。那静静的水流并未腐成一潭死水,却在内在的激荡中磨洗河床,愈流愈深。所以孔子叹“予欲无言”,无言背后便是犀利的洞见。

而诸葛孔明说“非宁静无以致远”,非但有静思之深,还有静心之远。《三国演义》中叙“刘玄德三顾草庐”,刘备见卧龙岗草堂上孔明自书“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时,心中暗叹。毛批说:“淡泊、宁静之语,是孔明一生本领。非极闲极冷之人,做不得极忙极热之事。观其后来行事,皆在闲冷中积蓄得来。”此言得之。若无昔日静心之观,如何能有致远之见,在金戈铁马、风云际会的乱世守得宁静与智慧?这般本领,关羽、张飞有乎?孙权、曹操有乎?

观孔明之行事,还有一处发人深省:所谓守静,亦非迟钝无为、退而避世。静时可深思沉守,若处子;动时则当机立断,勇担当。而常人最难同时做到这两点。《人物志·体别》中云:“沉静之人,道思回复。精于玄微,失于迟缓。”多少守静之人,虽在精微的道义上所得颇丰,却往往失在了行动迟缓上!我说:真正守静者,必能相时而动。动静之间,并非截然对立的两方。能者转化之。

守静,当是人一生本领。

书通网专稿,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