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通作文网 -中小学原创作文中心。
书通网logo
当前位置: 书通网 > 作文 > 话题作文 > 孙子兵法九变篇读后感(2)

孙子兵法九变篇读后感(2)

投稿时间:2015-06-02 09:24:13 作者:李琪 分类:话题作文 来源:书通网 我要投稿

公元224年,魏国大将曹爽领军伐蜀,穿过骆谷,进至兴势山前,发现蜀将已经占据有利地形,很难攻破,如不迅速撤回,被蜀军抄了后路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于是不等魏王旨意,便果断下令撤退。魏军撤退途中,果然发现蜀军将领正率军向魏军后方的三岭地区移动。曹爽率领魏军抄小路方躲过蜀军堵截,才能安全撤回。

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最困难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决策了。在无法把握商机,失去竞争主动权时,能否及时而勇敢地撤退,就需要睿智的远见和果断的决策力了。对于经营者来说,没有希望的市场,要赶快撤退,另辟蹊径;对于已被占领的市场不要争夺,以避免可能遭受的挫折和损失。

在1964年,松下通信工业公司作出了一个举世震惊的决定———停止大型电脑的生产。之前,松下已经花费了5年的时间去研制开发大型电脑的技术,而且还投入了十几亿的研究经费。就在快要进入最后冲刺阶段,松下却作出了全盘放弃的决策,让人不可理解。其实,松下的决定是因为考虑到大型电脑的竞争过于激烈,稍有差错就会影响全公司的发展,甚至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届时再作出撤退的决定,就为时已晚了。因此,在可进可退之时撤退,才是最好的选择。实际上,大型电脑市场几乎已被IBM独揽,许多世界著名的公司也已退出这一个竞争的领域。而日本实力雄厚的大公司,包括日立、富士通等也都在此投下了巨额资金。在这样的条件下,松下权衡利弊,作出了撤退的决定。松下的退出是“高明”的,正体现了“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的道理。

孙子兵法九变篇读后感四:孙子兵法九变篇读后感

世界万物都依照规律和顺序而变化,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德国哲学家叔本华)

“九变”是孙子兵法中较为奇特的一篇,有人认为所谓的“九”就是约数,表明其数量之多,而并非是有所专指九种变化(原文中并无九种变化)。其实古人对于“九变”早有诠释,《楚辞》有《九变》一文,特指时过、境迁、物换、人非、事变、情移、色衰、才尽、心死九种,都是人类无法避免的自然规律,人类只有顺应这种规律才能生存下去,这种解释倒是非常贴切于本篇的主题。

楚辞中的《九变》篇所列举的是一种科学的现象,它是有规律可循的,万物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夏商周三代施行井田制两千多年,一直是风调雨顺,但到了西汉时王莽想复辟井田,结果是一团糟,那是为什么呢?是时势不同了,制度也应随之改变了,这是时过。历史上的中原地区在南宋以前一直是中国政治和经济的中心,但到了明代却被统治者废弃不用,那是因为气候改变,土地干旱,因战乱和天灾中原不再富庶,只能将朝廷迁至东南,这又是境迁。道医之祖陶弘景甘愿躲在茅山里修道、养生,而不愿出仕梁武帝。许由、巢父连天子之位都不要,反而喜欢隐居在市井之中。西施贵为王妃,不去享受富贵,反而跟从范蠡泛舟于湖上。张良不要封侯之赏,不要与天子共富贵,而宁愿躲在湖北当一个农民。这些都是了然世间大局,能看到即将到来的变化而采取明智之举的君子。同样用兵打仗更要机变灵活,随机应变,相机而动,跟随着各种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置之死地而后生,韩信用之,能破魏灭赵,智下三齐。赵括用之,则兵败长平,覆师杀将。兵法的《九变》中列举了圮、衢、绝、围、死五种不同的地形,军队在五种不同的地域就应采取不同的手段来应对,譬如碰到“圮”地就是山野林泽,荒蛮之地,这里不好驻军,因为获得粮食比较困难,军队生存不易,由于居于草莽密林之间,还有可能被人纵火烧夷;碰到“衢”地那就是四通八达的枢纽,所有的道路都通向这里,人人都想据为己有,在这里比较容易遭致进攻,那是就要想办法稳住对手,并利用对手间的矛盾从中渔利;碰到“绝地”和“围地”,那是守不能守,攻不能攻之地,最好不要久留,或者趁早出奇谋脱险才是;碰到死地自然就只能困兽一斗了,因为退无可退,避无可避,不狭路相逢,拼死一战则断无生理。人世间有多少此类境地等着我们,有的看似平安无事,却内藏杀机,有的看似凶险万分,却能柳暗花明,所以说关键是看能不能随之而变,变就有生路,不变则必死无疑!

书通网专稿,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