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通范文网 -工作总结,演讲稿,思想汇报,信函等各种范文。
书通网logo
当前位置: 书通网 > 范文 > 反思 > 小学语文单元教学反思(20)

小学语文单元教学反思(20)

时间:2015-02-26 作者:谢冰清 分类:反思 来源:书通网

 学生3写道:“望着这超群脱俗的荷花,我自己仿佛也变得玉肤冰洁,晶莹无暇了!”

 学生4写道:“未绽开的花骨朵像妙龄少女抹上了淡淡的胭脂……”

三、拓展延伸,积累内化

 此时此刻,你最想做什么?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

 1、我会写:作者把荷花写得多美呀!我也要写一写自己喜欢的花。

 2、我会说:交流有关描写荷花的文章、诗文、体会。

 3、我会做:上网收集相关视频、画面、文字资料、制做有关荷花的网页。

 4、我会背: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段落试背。

 5、我会种:有兴趣、有条件的同学可在水盆中养观赏性荷花,体验实践的乐趣。

〔设计意图:安排此项分层作业,是顾及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更是为了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延伸到课外,实现课内向课外的开放。〕

四、总结要点,归纳整理。

 今天,我们在互动教学中,同学们参与课堂活动,师生共讨课题,留心观察图文,丰富联想题材,在总结写作特点的同时,不断激发自身的创作灵感,今后我们继续学习钻研新课题,新教法。

五、教后反思

 教学本课,主要有以下几点感受与思考:

 (一)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教学《荷花》一文时,针对学生对荷花的有关情况不是太了解的实际情况,课前鼓励学生自由查找资料,增加感性认识,开课伊始,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颜色不同,姿态各异的荷花创设情境来激起学生内心向往美的情感,使学生顺利走进文本和作者一起品赏美丽的荷花。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热情地去读,独立地去读,欣赏性地读,从而发现语言文字中蕴含的美,然后利用网络优势,进入情境,让学生在一个相对独立自由的阅读环境中和文本、和作者、和教师、和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交流,探究并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对文本进行合理想象。利用多种表达方式展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促使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

 (二)重视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荷花》一文,语言简洁,想象丰富,富于感染力,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浓浓的热爱荷花,热爱自然的感情。我引导学生多层面地了解文本内容,通过欣赏荷花美,品读荷花美,边读边想象荷花美,个性体悟荷花美等方式方法使学生与作者的心灵产生了共鸣,坠入了文中优美的画境之中,领悟到荷花的神韵,获得了审美体验,反复品读欣赏后,随着对荷花形象理解的深入,情感的交融,学生的情感被激活了,无穷无尽的赞叹充塞于胸腔,他们不容自遏地想抒发自己的情感,教师抓住这一时机,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学生的情感达到高潮,一言一语饱蘸着深情,促进了学生对优美词汇的积累和内化。

《荷花》一课识字教学的体会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3-4年级)提出了“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的要求。三年级不再有整节的识字课,识字任务分散在各个环节。怎样才能扎扎实实地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呢?在对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荷花》一课的教学后,我进行了认真的反思,颇有收获,现将体会归纳如下,与大家共享。

《荷花》一课共有“荷、莲、蓬、翩、仿、佛、挨、胀、蜻、蜓、裳、蹈”12个要求会写的字。其中“挨挨挤挤、饱胀、莲蓬”是理解课文时描写荷花状态的关键词;“仿佛、翩翩起舞”又是理解课文时展开想象的发散点。识字课上抓住这一特点,字词句段篇有机整合,使识字教学在文章情境中走向“义境”识字,识字时重点由第一学段的“音形”转向“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