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通范文网 -工作总结,演讲稿,思想汇报,信函等各种范文。
书通网logo
当前位置: 书通网 > 范文 > 反思 > 平行线的判定定理教学反思(2)

平行线的判定定理教学反思(2)

时间:2014-08-07 作者:陈泽林 分类:反思 来源:书通网

在自主学习环节,让学生演示利用“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作平行线时,学生只作出了一种特殊情况,如果教师再动态的演示一下效果会更好。

另外,由于课前没有提前做出一些鼓励,学生在课上明显放不开,不敢举手,甚至不敢讨论,这些都极大的影响了授课的顺利进行。

总之,本堂课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以后要多多改进。


反思四:平行线的判定定理教学反思

1.贴近学生的认知,为学生的探索和理解搭建适当的梯子,力争让他们“跳一跳,够得到。在引入问题时,先让学生动手摆模型获取直观感受,再在画图过程中寻找合理解释,符合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又如在发现“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后,在练习中引出关于内错角关系的探索;而在同旁内角的关系探索前,提炼了“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发现过程所用到的转化思想,则同旁内角转化为同位角或内错角也就可以类比着进行了。#p#副标题#e#又如,在第一个练习题中,我就铺垫了先找角与线之间的关系的题目,这为学生运用角的关系识别平行线作了一个思维引导,所以后面学生在运用过程中出错的几率很低。

2.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意识。相对而言,小学教学侧重于训练学生基本的运算能力,规范的语言和书写表达。所以不少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比较习惯于机械记忆和“依葫芦画瓢”的简单劳动。从初一年级开始,我认为就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这种可以让其终生受益的数学素养。所以在平时教学中,我一直注重让学生体会知识的发生过程,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逐步掌握研究数学问题的一些常用方法,体验成功,享受高级的愉悦。这节课的内容,老师只需要五分钟时间讲解就能完成三种识别方法的“发现”,在运用部分进行反复训练,学生学习的短期效果一定很好,但不能激发学生内在发展动力。所以,我将这节课的重心明显偏移向了发现过程。

3.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问题尽量抛给学生解决。老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做好牵针引线的工作。这节课中,我除了作必要的引导和示范外,问题的发现,解决,练习题的讲解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完成。

4.形式多样,求实务本。从生活问题引入,发现第一种识别方法,然后解决实际问题;在巩固练习中发现新的问题,激发学生再次探索,形成结论;练习题中注重图形的变化,在图形中为学生设置易错点再及时纠错。而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是围绕着需要解决的问题展开,不是单纯地追求形式的变化。

5.有意识地对学生渗透“转化”思想;有意识地将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一堂课下来,遗憾也有不少。比如一个提问的不到位,上台展示的学生误解了我的意思,去书写推证过程(这超出了他们此时的能力范围)。在这堂课上,部分同学没有展示自己的勇气,一方面与教学内容的难度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我没能让他们完全放松下来有关。希望老师们多提意见,这会是我上这个课最宝贵的收获!


反思五:平行线的判定定理教学反思

对于这节课,因为以前我们没有正确的理解新课标的真正意图,所以,在前面学习的时候,就已经对证明的步骤进行了规范要求,因此,这节课并不是太难,学生自学是完全可以的。在本节课里,我主要让学生自己学习,发现问题小组内讨论解决,10分钟时间结束,重点看每一步证明的理论依据,经过学生的自学,还真的发现了一个书上的错误:在证明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的过程中,∵∠3+∠2=180°,∠1+∠2=180°,∴∠1=∠3(等角的补角相等),学生发现一个问题,这个括号里应该是“同角的补角相等”。因为∠1与∠3都是同一个∠2的补角,所以应该是“同角的补角相等”,而不是“等角的补角相等”,学生在这里提出了质疑,这是一名细心的学生——杜凯,对于他的发现,我给予了表扬与加分,鼓励他的发现和勇气!尽信书不如无书,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要大胆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这也让其他的学生感到了震惊,自己也可以发现这样的问题的,为什么不敢提出来呢?从另一方面对学生的质疑能力提供了发展的空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