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通范文网 -工作总结,演讲稿,思想汇报,信函等各种范文。
书通网logo
当前位置: 书通网 > 范文 > 反思 >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3)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3)

时间:2014-08-04 作者:陆一秋 分类:反思 来源:书通网
3、创设问题情境,尝试应用,方法提炼。结合教学内容特征,创设富有生活情趣的问题情境,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背景,鼓励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解题技能。
      
4、巩固练习、不断刺激,不断巩固提升。先让学会用最基本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再用这样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排队问题,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再次打通生活与数学的屏障。接着是找生日,铺墙砖,让用数学方法来解释生活现象,感受到求公因数与求公倍数的联系。
      
5、学生回忆整堂课所学知识。学生通过这一环节可以将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回顾、按一定的线索梳理新知,形成整体印象,便于知识的理解记忆。
      
总之,本节课体现了这样的设计理念:将直观演示与抽象思维相结合,让学生在自主参与的基础上感悟、理解、应用、巩固。


反思三: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

本节课基本能够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比较准确地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和意义。本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在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用列举法找出两个数的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并培养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使用了这几种教法与学法。

【操作法】

为了让学生具体感知公倍数的意义,我让学生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分别铺边长是6厘米和8厘米的正方形,并能过讨论“可以正好铺满哪个正方形?”,并能过小组交流“这样的长方形还能铺满边长是多少厘米的正方形?”让逐步拓展已有的认识,丰富对公倍数的感知,结合具体实例描述公倍数的含义。

【实例分析法】

通过例2的教学让学生能过独立寻找6和9的公倍数及最小公倍数,并结合其他例子,引导学生进行分析,通过讨论,概括出两个数的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多种求法,既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比较、概括能力,又让学生感受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还让学生明确了数学方法的严谨性,一举多得。

但是,在本课教学中仍然存在着我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环节值得反思:

1、动手操作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铺一铺,学生操作时错误比较多,特别是铺边长8厘米正方形的时候,学生把小长方形横、竖排起来铺,最后竟然得出能铺满的结论,仔细一看,原来把小长方形多余的折起来了,不知是学生对要求不清楚,还是例题的意思不清晰。经过示范一次后,学生再次铺一铺,就好多了。找公倍数的时候,学生都是采用的第1种简捷的方法,只是,找倍数还是四年级时所学,时间长了,学生有相当一部分已经遗忘了,所以课前还是进行相关的一些复习为好,不然学生在某个数的倍数时就会很不少问题,常常这个数的本身忘了写。

2、这节课在时间的安排上不是很合理,如果前面在学生讨论的时候及时引导到:正方形的边长既是2的倍数也是3的倍数上,学生就不会再往别的地方多想,时间也就节省下来了,为后面的提高练习节约了宝贵的时间。


反思四: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

“最小公倍数”是一节概念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倍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为学习通分做准备,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最大公因数以后进行教学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虽然属于不同的概念,但它们的学习方法相似。本课设计与之前的最大公因数的教学有着相同之处,学习方法相同,并注意知识的迁移。

一、创设情境,关注学习数学知识的必要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