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通范文网 -工作总结,演讲稿,思想汇报,信函等各种范文。
书通网logo
当前位置: 书通网 > 范文 > 反思 >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反思(4)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反思(4)

时间:2014-07-04 作者:周新 分类:反思 来源:书通网

梳理学 生总结出来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视听触嗅等感官感受时,不自觉地放入了图片。本来只是想在学生作画或写作文段之前给他们一点总结提示,而事实是图 片的放置不仅没有起到这个作用,反而弄巧成拙了。这些图片在他们写作之前就已经先入为主进入他们的脑子中了,无形中就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 重要的是诗词中的这些景物景象是根本无法用统一的语言或图画描述的。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和体验的人对同一诗词、同 一意象的理解是不同的,特别是对诗词中的这些意象及场景的解读应该是学生发挥想象力创作出来的个性化亮点,如果让这些预先设计的他人的理解阻止了学生的创 造力,就真的是有悖于个性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在这个问题上,我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个性化创作的需求,让学生自己来说,自己体验,自己写作。为此,我 将此环节改成小组讨论交流,“说说我心目中的夏夜黄沙道之行”,让学生相互交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与他人的交流中,取长补短,加 深对诗词的理解。
    
这种强权的思想也体现在教学实践中。我让学生说说自己读完词后的感受、心情,预设学生会答“喜悦”或者“焦虑着 急”等感受。当学生说出自己“惬意”的感受时,我不自觉地将其拉到自己的预设“喜”字上。“惬意”,“称心、满意,舒服、舒心”,转换为“喜”之“愉快、 高兴”虽谈不上扭曲,但确实有些突兀。这一点问题唐同学和林老师都给了我提示,非常感谢他们。我的突兀的做法是我太依赖预设,没有考虑到灵活处理课堂变动 的结果。其实,以后的教学活动就是灵活的展现,以学生为主导,就要充分尊重他们的想法,让学生自由的思考发言。学生的思想变化多端,这就要考验老师的应变 能力。我觉得这是我今后需要加强的能力——灵活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的能力。
    
第二,亮点太多,不能舍,舍不得。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说 说自己从词中获得的感受。说到听觉感受,学生很容易找到“蝉鸣”“风声”“说丰年”“蛙声”,但是却容易忽略“鹊啼”,这就要老师说明“明月别枝惊鹊,清 风半夜鸣蝉”的对偶互文句式,指导学生理解这里的“惊”和“鸣”不是分别指“鹊”和“蝉”,而是说“鹊蝉惊鸣”;在提到“说丰年”时,学生容易将“说丰 年”的主体理解为农人或者作者,而往往会忽略蛙声作为主体的存在,#p#副标题#e#这就需要提出“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倒装句式,“稻花香里,蛙声一片,如说 丰年”。这样的设计看起来很充实,仔细想来确实有点问题,知识简单一提,学生只是知道互文和倒装的概念,至于说掌握多少,真的很难说。好的愿望反而达不到 预期的效果,这就叫做过犹不及。就像郑老师说的:一个文本的价值可以有很多,我们应该考虑到实际教学的限制,自觉选择有所取舍,选择一个点突破,其他的点 可以利用其它文本展现。是的,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能力,选择一个点能突破,远胜过平铺多个点而无所得。语文老师要做到这一点,有选择性地选择文本中的 价值进行教学,如何才能找出有价值的点来教学?这对语文老师又提出了一个很大的挑战。
    
第三,单个亮点,整体布局。我觉得《西江 月·夜行黄沙道中》中“说丰年”的解读很有亮点,于是就在学生体验声音“说丰年”时设置一个小组讨论——“究竟是谁在‘说丰年’”。这个小组讨论单看好像 是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进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个性解读能力,但是与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有意识地记录自己的感受的能力”结合起来看,就显 得格格不入,也就说这个小组讨论落在此处不合时宜。这是我没有把握全局的结果。后来,在听了林老师的意见之后,我又进行了思考,重新调整一下各个环节,将 这个“说丰年”的亮点弱化,集中力量达成目标“培养学生有意识地记录自己的感受的能力”,把原本的小组讨论换成“说说你心目中的夏夜黄沙道”,与前面学生 反复朗读体验、在老师引导下的情景体验相承继,一步步将学生的激情激发出来,从朗诵接触到思考再到表达,直到不能自已,想把这种感受写出来,这也就达到了 有意识记录感受的目标。由此思路,我也将“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对偶互文句式和“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倒装句式转换为“稻花香里,蛙 声一片,如说丰年” 的解读提到了理解句式的环节,为学生理解情景交融时扫清障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