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通范文网 -工作总结,演讲稿,思想汇报,信函等各种范文。
书通网logo
当前位置: 书通网 > 范文 > 反思 > 徐悲鸿画马教学反思(2)

徐悲鸿画马教学反思(2)

时间:2014-07-24 作者:王琪 分类:反思 来源:书通网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训练技能,而且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这其中发散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该重视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和培养。

在课的最后,我请学生们带着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对徐悲鸿的认识朗读全文,但是没有最后读完,随即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项作业:“请同学们回家后把课文读给家人,让他们一起来分享我们在这节课上的收获。”如果我的语言能更准确些,要求更明确些,学生会更好的理解老师的意图。例如可以这样说“同学们如果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能像徐悲鸿一样,坚持不懈,付出努力,就一定会成功。老师给大家留一份家庭作业,请大家回家朗读课文,把徐悲鸿这幅《奔马图》介绍给家人,相信经过你们的努力一定会介绍得非常形象、生动。因为功到自然成。”我觉得,在课堂上学生体会到了这种精神,这样设计,目的更是让学生能够学以至用,我认为有的学生可以把介绍《奔马图》的这段话流利地读给家长,有的学生也许会熟练的背诵给家长听,这样使他们更能体会到只要下功夫“功到自然成”的道理。所以,对课堂生成的内容的驾驭能力、思维、语言组织等各方面能力还要不断提高。

在这节课,我觉得教师的话说得有些多,没有充分放手给学生。在朗读上,指导还应再具体一些。对徐悲鸿画马的“痴迷”理解不够深刻,学生读的方式及互动交流还是比不够多样,以及老师的评价语还应加强,多运用恰当的激励语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这节课的结尾,我没有设计好问题:应该设计:你从徐悲鸿的身上学到了什么?你受到怎样的启发呢?应该抓住这几个问题紧扣主题,层层深入,又适当地进行拓展,将语文与生活,将学文与做人结合在一起,从思想上让学生受到教育。


反思三:徐悲鸿画马教学反思

《徐悲鸿画马》是鄂教版第三册第三单元的第二课,本单元三篇课文没有写名人惊天动地的传奇故事,只是讲述了他们童年生活的一些小事,通过这些名人的故事,激发孩子们从小爱学习、爱观察、爱思考、爱提问的品质。

其中《徐悲鸿画马》这篇课文通过介绍徐悲鸿“追车看马”、“生活在马的世界”和《奔马图》这几个典型材料,将他刻苦画马的精神和他的伟大艺术成就表现得淋漓尽致。故事内容浅显易懂,文中对《奔马图》的介绍,语言形象,给人极大的想象空间。在教学这篇课文前,我让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充分预习,能在课前把两类生字认熟、读熟,给生字组词,并把课文读通顺,能力强的学生,要求能把课文读流利。

课上,在识字这一方面,由于课前做好了预习准备,在课堂上我利用足够的时间对学生进行了识字检查。我利用生字卡片,采取了个别认读、分组赛读、指名领读、比较认读等多种形式落实识字环节。接下来,在朗读课文中,我又采取了丰富多样的形式,即:个人练读、师生评读、教师引读、男女生pk朗读、老师范读、分组赛读等,在不同的形式中,引导学生读出自己对文本的体会和理解,将学生的朗读兴趣掀至高潮。在读的过程中,我还特别注意将图与文结合在一起,看图理解句子,看图朗读句子,看插图理解词语。图文对照,相得益彰,这种方法是非常适合低年级学生学习的。

另外,《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预设与开放的统一体。“预设”是课前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的预先设计。“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它是指在具体教学中,因学情的变化,对目标、内容、方法的适当调整。

本课在按照我们“预设”的思路进行的同时,我也注意了在与学生互动中创造课堂即兴“生成”的机会,抛掉自己是权威的化身,和学生一样是阅读的参与者,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全身心处于放松的状态,他们的灵感才会激发出来,他们才有创新冲动,才会有豁然开朗、怦然心动、浮想联翩的美好境界,进而他们的智慧、情感、个性、创新意识才会提升。我觉得,课堂因“预设”而顺畅,因“生成”更精彩。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