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通范文网 -工作总结,演讲稿,思想汇报,信函等各种范文。
书通网logo
当前位置: 书通网 > 范文 > 反思 >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学反思(3)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学反思(3)

时间:2014-07-23 作者:李海伦 分类:反思 来源:书通网


反思三: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学反思

大多数教师都是先向学生介绍死海现象及其原因,再让学生用实验来再现这种现象,以加深学生对“死海”这一自然现象的认识。这种实验教学是一种典型的验证性实验教学。它似乎也响应了课程标准提倡的“动手做”。但由于过早地揭开了谜底,孩子们也就没有了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的心理准备。那本应展开地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比较、推理、判断等一系列思维活动被戛然阻断。而上述教学片段能上出了探究的味道,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教师突破了以传授知识为主要任务的验证性实验教学模式,践行了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探究教学理念。

问题是科学探究活动的核心。我们不难发现,本教学案例中,有一根由一系列问题组成的线索贯穿始末。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活动。“为什么一会儿是大土豆浮在水面上,转眼间又变成是小土豆浮?到底是什么决定了土豆的沉浮?是土豆的大小决定的吗?那为什么同样的土豆为什么在这个杯子里是浮的,在另一个杯子里却是沉的?”孩子们在提问的过程中不断的思索和猜测,不断的否定和提出了新的问题。终于,有孩子想起来自己曾经读到过的“死海”。这时,教者并没有过早的给予肯定,而是引导学生继续用质疑的态度去设法验证它(包括证实和证伪)。于是,新的问题又产生了——“到底是不是因为水里加了盐?死海的故事是真的吗?”这一连串的问题像一个又一个“跳一跳就能摘到的桃子”,把孩子们的探究引向深入。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孩子们进行了充分激烈的讨论和探索,进行了精心而细致的实验,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和总结……科学探究的味道也因此变得浓烈起来。

其二,做足探究细节,引领学生真正地自主探究。

《科学课程标准解读》指出“探究强调动手做,但更强调动脑筋”。由此,笔者认为,科学探究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跟着做”,更不是放任地让学生“随意做”。简单地“跟着做”只是一种缺乏主动思考地模仿,还算不得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放任地“随意做”则往往演变成缺乏思考和规划地盲目蛮干,更不能算作科学探究了。在本教学案例中,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当学生提出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水里是否加了盐时,教师没有马上让学生“按照要求实验”,更没有放任学生“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我们看到的是教者耐心地引导学生对实验方案进行充分而细致地讨论。在这里,实验不再是缺乏规划的“盲目蛮干”,而是学生集体智慧的结晶。这样一种真正激发了学生思维的有思考、有实践、有尝试、有反思的探究,不正是我们科学课堂所追求的真正的“自主探究”吗?

其三,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思维火花的喷发营造了一个安全的“港湾”。

和谐、平等是这一节课给人留下的另一个难忘印象。正是这种宽松的氛围,给学生思维的勃发营造了必需的环境。从课堂一开始,教者变戏法般的让土豆一会儿沉,一会儿浮;再到对那个“敢于品尝的孩子”诙谐幽默的调侃等细节,无一不给孩子们一种友好、平等的暗示,这种暗示鼓舞着孩子们想自己敢想,说自己想说……如果说一连串层层深入的问题,让孩子们的思维在探讨的激情中被有效延长的话,那么,无拘无束、敢想敢说的探讨氛围,则使孩子们的思维在不知不觉中被充分拓宽。在讨论土豆沉浮时,有人猜测是大的沉,小的浮;也有人猜测小的沉,大的浮……在引导学生设法验证“水里是否加了盐”这一猜测时,有人想到了用嘴巴尝,有人想到了实验等等。尽管这些猜测可能最终都被否定,这些设想也可能最终只有一种是可行的。但正是这些多角度的、尝试性的思维火花,让问题一步一步走向成功解决。孩子们的思维也在这尝试的过程中,逐步从单一走向多维,从狭隘走向宽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