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通范文网 -工作总结,演讲稿,思想汇报,信函等各种范文。
书通网logo
当前位置: 书通网 > 范文 > 反思 > 石壕吏教学反思(3)

石壕吏教学反思(3)

时间:2014-07-23 作者:王牧帆 分类:反思 来源:书通网

第 二:放开手去,相信学生。相信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放开手让学生去挖掘文外之意。《石壕吏》开头“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古人评之“起有猛虎攫人之势”,而我所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汉字这个“无底洞”,挖掘字里行间的文外之意。学生几乎“暮”、“村”、“吏”、 “夜”、“捉人”、“逾墙”、“走”一字都未放过,敏锐地发现了其背后潜在的台词。难能可贵得是,对于老妇毛遂自荐般“诚意”的应征,学生也能体悟出潜在 的台词:我们都到这个地步了,你们还来抓丁,还有天理吗!

第三:评价语简练而一语中的。评价语精练而得当实则也是对文本解读与理解到位的体现,且起着达成“共鸣”,激励学生的巨大作用。“所见略同”式的成就感总能激起学生发表见解的欲望。

教学总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这节课,自然也不会例外。不足之处:

第 一:实际教学过程中环节重复。对于妇之苦内容的探讨,颇多重复之处。环节设计上并无重复之处,为何具体操作环节会出现重复的内容探讨?事后反思,原来是一 环节指向不明。在读人——名家对话环节,让学生找出作者情感流露的语句,本意是让学生找课文的最后四句“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等前途,独与老翁 别”,从中分析作者的情感倾向。但由于自身的疏忽,遗忘了妇致辞中同样能看出作者情感流露的语句,这样一来,学生分析致辞的部分居多,作者的情感从状老妇 的凄苦亦可见之。这样一来,前后的两个环节虽各有侧重,不免还是陷入了分析妇之苦的循环。

第二:文化体认环节缺少必要的铺垫。“知人论 世”,学习一篇文章,不限于学完文本之后就结束,通过文章的学习走进作者,引导学生深入阅读作者的其它文章,从而更好的认识作者,这是可取的也是可行的。 但在具体操作读人——名家对话这一环节时,所做的铺垫还远远不够。仅只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会关注这普通的一家人,在学生简单的回答之后,幻灯出示一段文 字,便得出读人——忧国忧民的结论,未免有些突兀。这个结论的得出,更多得是教师给出的定论,而非学生认识到的。要想达成此认识,尚需要去做大量的铺垫工 作:多找些相关资料、诗句呈现,同时适量的人物背景介绍也是必需的。

没有任何问题的一节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可怕的,因为随着这些问题的探讨,我们的教学才能日趋完善,有问题才有课题。


反思五:石壕吏教学反思

一、聚焦课文整体

从备课开始,就感觉这篇文章不适合初一年级的同学,因为这篇课文以前是高中课文,至少在情感上他们理解不了。但在心中还隐隐地企望他们能够理解,因此在备课中仍然按照常规来备的。谁知在初一(3)班上课的时候,讲到老妇的三个儿子两个都战死的时候,竟然不少同学发笑,当时真的很生气,同时意识到自己前面的备课准备上的缺失,细细想想,不是他们没有感情,而是他们这个年龄阶段还不完全具备理解他人的能力,这就需要老师的引导,而我在时代背景的介绍上由于想着是高中的内容,所以把重点像放在诗歌的翻译和理解上而就轻描淡写地说了说,这样就没有把学生带入情境,因此学生当然不能理解人物遭遇与处境。

在(1)班和(5)班的教学中,我改变了方式,把时代背景介绍作为理解课文的一个主要部分,我不仅介绍了安史之乱,介绍了安史之乱带给人民的苦难,而且以事实为例,让学生深切地感知战争的残酷与人们在战争中的遭遇,在此过程中,学生很投入,为后来的学习课文内容创设了很好的气氛,因此,在讲老妇遭遇时,没有再出现(3)班的那种情况。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