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通范文网 -工作总结,演讲稿,思想汇报,信函等各种范文。
书通网logo
当前位置: 书通网 > 范文 > 反思 >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反思(2)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反思(2)

时间:2014-07-14 作者:朱磊 分类:反思 来源:书通网

2.“文意发现”的途径

学生如何通过阅读发现文意、获得文意?从理论上讲需要两个条件:第一,学生需要有与文本相适应的前理解,包括一定的知识背景、经验积累、情绪准备、审美能力、欣赏倾向等;第二,学生与文本需要相互作用,学生诉诸想像,产生感知,唤起情感,进行审美判断,对文本进行再创造;文本对学生也产生引导力、影响力。如果学生的前理解与文本产生较大的落差,无法与文本相适应,探寻不到文意,怎么办?

通过以上课例的实验和反思,我认为在课堂教学的形态下,教师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学生发现文意:

(1)为弥补学生背景知识的缺乏,教师可以适时讲授一些相关知识或补充相关文本,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发现文意。

(2)为弥补学生知识、经验的不足,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充分交流探索、发现的结果,在交流中,引起共鸣和碰撞,共享知识和经验,纠正偏差和错误,获得发现和感悟,使文本逐渐与学生实际发生联系,从而使文本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灵。

(3)为帮助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层次的交流,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容易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学生通过对文本深层次的感受、理解、思考,能够进一步发现文意,接受文意或者质疑文意。


反思四: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反思

上这节课,听课老师有些多。  张校长的评价是:太杂了,想展示的东西太多了。用他的经典的原话说:“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说我这节课,既想分析人物形象,又要翻译字词;既要分析学生形象,又要分析孔子的教育思想。  问题确实如此。用卫晋丽老师的话说,我在引入时自己还说过一节课要有个中心,但自己这节课的中心就不是很明显。  (1)引入谈的是还原情境,似乎是要和学生一道深入了解先秦教学文化、起居文化等等。  

(2)紧接着翻译孔子的话,其实又是在探讨孔子的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  

(3)之后才是分析人物形象。  想展示的东西太多,这应该是这节课的致命伤。 第二个问题是:分析人物形象,扣语言扣得不紧。  因为分析人物形象是我本节课的重点,所以,我在设计这个环节中,对文中相关语言的把握还是花了一定时间,做了一定的努力,整体上没有出现太大问题,但对当时课堂上学生谈到的有些人物特点没有紧密扣准教材进行分析,实为遗憾!

(1)冉有自信吗?“自信”,这是一个学生对冉有的评价,我当时觉得似乎说冉有自信不太妥,于是问学生:“冉有自信吗?”学生大多数说自信。当时我不知道自己怎么处理的,总之似乎含含糊糊。后来再读文章,冉有是在看到自己的师兄说大话后受到孔夫子的“哂笑”后谈自己的志向的,所以他的语言难免要倍加小心。但他谦虚的同时,对自己的能力也颇为自信:“比及三年,可使足民”。三年光景,就可以让一个小国的人民富足,这让一个非常谦虚的人说来,让人感到是那样的真实可靠。  

(2)“表里不一”为什么不符合公西华的形象?有学生说公西华是表里不一。当时有很多同学持反对意见,我也是一笑了之。但在这个问题上,我当时如果能够结合公西华的语言再详加解释,效果肯定会更好。  第三个问题,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评价孔子弟子的教学环节)落实不好。有学生说到,在这个社会里,#p#副标题#e#人必须要学公西华一样的圆滑,才能避免碰壁,而子路显得太直率了,可能吃亏。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也许有太深的体会,所以,索性我当时就让学生畅所欲言,自己并没有做什么引导。现在想想,虽然我们所遭遇者,确实如此,但学生是社会的未来,让他们活得自尊一点,兴许是有可能的。如果以后上这节课,我肯定会引导他们说:“在一个正常的社会里,人们其实还是喜欢子路这样直率的人,有什么说什么,多好啊。”当然孔子也说过:“敏于行,讷于言”,说话注意场合、说话要有艺术确实也非常重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