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通范文网 -工作总结,演讲稿,思想汇报,信函等各种范文。
书通网logo
当前位置: 书通网 > 范文 > 反思 > 琵琶行教学反思(2)

琵琶行教学反思(2)

时间:2014-07-12 作者:庞敏 分类:反思 来源:书通网

第三,对话交流,积极互动。在课题上,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在设计中,我以感悟——鉴赏——创作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积极交出自己的学习成果。整个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交融和对话。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在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引领下,师生互动,并将这种互动学习带到课外,正是语文教学的最有效的手段。

当然,正如文中所述,在提高学习对文学作品感悟能力和语言描述能力的目标支配下,分析音乐描写的手法及技巧,虽理性解读了诗歌,但毕竟破坏了诗意。现代教学理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片面强调感悟,淡化理解分析,事实上也会使学生知其所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我也以自己的教学实践证明这样一个事实:强调感悟,但不能废弃分析;需要理解,但需要结合运用。


反思三:琵琶行教学反思

1、静心想想,发现学生的发言面、参与度还不够广。

2、以后要使随机指学生的研读欣赏大多粗糙浅短,不细腻,不深刻。比如“白居易对琵琶声的描写生动贴切,让人身临其境,并感受到作者凄凉、失意的心境。读此文即在读歌、读乐,不愧为千古名篇。”“作者在描写琵琶女时运用了动作、细节描写,并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将琴声的绝妙之处写得淋漓尽致,简直把这一幕景象写活了,使读者看了仿佛身临其境。”(余洁)研读欣赏文要写上两百字左右,才能写出细节,写出情境,才能使自己的研读欣赏细腻深刻起来。当然这是第一次,训练多了,引导多了,就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要真正提高,还需要课外阅读,需要文化积淀。定发言的比例与自由发言比例基本对等。


反思四:琵琶行教学反思

今天教授《琵琶行》一课,第一节在34班上的时候,明显比较沉闷,总结这一课,教训如下:

对于该诗的整体感知不够,上节课仅仅是让学生读 了几遍,只是让学生读准字音,大致上了解诗的内容,但是不少诗句学生还是停留在一知半解甚至误解的程度,比如“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一句,有 些学生居然认为敲碎钿头银篦的是琵琶女,更让人哭笑不得是对于这两句居然有学生认为是为了表现当时琵琶女生活的奢华,证据是钿头银篦敲碎了,裙子弄脏了都 不在乎!

本来设计第一个环节是用理清该诗思路代替整体感知,理完思路后,进行音乐描写环节的赏析,这个时候问题出现了,很多学生对于描写 音乐的角度不知所云,究其原因是对于诗意的不理解,不知道说的什么。因此进行的很困难,也很沉闷。由此可见,进行扎实的整体感知对于理解课文分心课文是非 常有必要的,对于这首叙事诗来说,弄清诗意是很重要的一步。据此应该作出以下修改,首先,在第一个课时,正因诵读时,因该插入学生理解诗句内涵的教学环 节,可以让学生自读,遇到不明白的诗句通过课下注释工具书或询问老师来解答,学生自读结束后再辅以提问个别难懂诗句的含义,那么理解诗意这个问题大约就可 以解决相当一部分了。其次,在处理理思路这个环节时,应该让学生没读完一节#p#副标题#e#就进行一词概括,而不是第二个课时一上来就直接让学生概括,给学生再留点时间去 读可以让他们加深印象,更透彻的理解诗意,还要注意不要急,不要替代学生思考,必要的提示是必要的,但是如果一直提示也就意味着学生并没有真正读懂,应该 再给时间去读,假如替学生说出来那么教学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