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通范文网 -工作总结,演讲稿,思想汇报,信函等各种范文。
书通网logo
当前位置: 书通网 > 范文 > 反思 > 城市的标志教学反思(2)

城市的标志教学反思(2)

时间:2014-06-09 作者:陈祯炜 分类:反思 来源:书通网

本课教学过程中,我通过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达到体会作者真挚感情的目的。此外,教学中我重点设计了两年讨论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第一个问题是“假如你被掳掠到一个城市,你怎样才能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得出多种答案:公交车站的站牌;公司门口的牌子;学校门口的牌子;汽车车牌;商店的广告牌;标志性的建筑,如“东方明珠”“天安门”“兵马俑”等。这一问题的设计使学生明白了这些标志都不是大自然所馈赠的,只有树才是“大自然留给我们最后的馈赠”,从而体会到作者真实的内心感受,唤起人们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珍惜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天然礼物的意识。

第二个问题是“作者把树称为‘唯一不可被替代的印记’‘不可被置换的标识’‘城市的灵魂’,是不是太绝对了?”学生的意见形成鲜明的对比。有的认为像标志性的建筑,如天安门、东方明珠等都是不可被替代的,还有泰山、崂山、长江大桥等,所以作者的说法太绝对了。还有的认为历史遗留下来的、后来建筑的标志虽然不可替代,但这些都无法与“树”相比,因为只有树才是大自然的赠与,所以作者的说法很有道理。

课堂上对这两个问题的讨论是成功的,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作者达成共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大部分学生都能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课后,我感触很深,课堂上问题的设计一定要精,“多必杂,杂必浅,浅必陋”,像“对不对、好不好”以及一些丝毫没有思考价值的提问在课堂教学中屡见不鲜,因此,以后的教学中要特别注重问题的设计。


反思四:城市的标志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当代作家张抗抗的作品。全文紧紧围绕“标识”来写。#p#副标题#e#作者用大量的笔墨描写现代文明带给城市的雷同致使城市失去了特有的个性,失去了活力和灵性, 并以细腻的笔触赞美了城市特有的标识----树。作者以真实的内心感受,来唤起人们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珍惜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天然礼物的意识,提醒和号召 人们要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使之与人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在学习本文时首先来讲解文题。什么是标识?所谓标识,是指用来辨认识别事物的标志。

六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勇于展现自我,已初步具备了识字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查阅资料的能力和阅读能力。教学本课时我放手让学生多读,在读中有所感悟;让学生多问,多交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 和思考。”因此,我们必须为学生创设优良的阅读情境,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思维。课堂上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感知课文内容,提出疑难问题。教师起到了组织 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的作用,不断在关键处、重点处给予点拨和引导,使学生做到乐读趣学。


反思五:城市的标志教学反思

文章开篇先从反面入手,列举城市之间的雷同现象。运用比喻、拟人,生动写出了城市间的雷同,又带有讽刺意味。先让学生找一找我们城市中于文中介绍的存在哪 些相似之处,学生列举出了一系列的事物。反观我们的城市,不也在渐渐趋向于这多胞胎中的一员吗?怎样来凸显出这个城市的特点?引向城市的标识--树,因为 它在日益趋同的城市形状中,是唯一不可被替代的印记,不可被置换的标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