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通范文网 -工作总结,演讲稿,思想汇报,信函等各种范文。
书通网logo
当前位置: 书通网 > 范文 > 反思 > 相遇问题教学反思(3)

相遇问题教学反思(3)

时间:2014-06-27 作者:钟一伟 分类:反思 来源:书通网

二、突现主体,适时而导

这节课我想对应用题的传统教学思路稍作改变,把老师出题,学生读题,审题、解题的被动的接受式教学方式转为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方式。由老师给学生提供生活中一个熟悉的情境——学生上学途中相遇这一日常生活常见现象。通过课件演示,然后由学生编题,尝试解决,小组汇报比较策略,让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出最大化。教师只是在学生出现“愤”、“悱”状态时的适时引导,做到“启而不发”。如在学生编完题后,抓住关键点让学生谈谈对“4分钟相遇”这句话的理解,在学生汇报两种解题思路后,针对部分学生对第二种解法的不易理解情况,再辅以课件演示,突破对速度和的理解,从而对速度和乘以相遇时间等于总路程这种数量关系心领神会,并为下节课求相遇时间打下扎实基础。

三、层递练习,优化思维

数学有思维健美操的美称。应用题教学既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同时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本节课,在学生理解和掌握相遇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解题思路后,精心设计层递性的练习,循序渐进,使学生思维逐步引向深入。在基本练习巩固新知后,设计了“通过变换时空”的变式题,由相遇应用题的特征因素“同时、相向”而行变化为背向、先行的问题。使学生通过分析后也能用相遇问题的思路来解决,使得思维由简单的模仿到初步的创新,在课堂小测验中,设计一道“两人一起行走了5分钟,求路程的问题,既可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又可检查学生对速度和乘以相遇时间等于总路程这种数量关系的理解和运用,在行走时间上设置思维发散点,让学生进一步考虑一起行走了5分钟后可能出现几种情况,然后现出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解决,从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思考与困惑:本节课在实施过程中未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显得沉闷。如小测验中的三道选择题,当学生出现不同的答案时,可以组织讨论,然后再继续解答。另外对两种解法的数量关系强调得还不够。特别是准备题中的“两家的距离等于两人走过的路程”,这关系太过于轻描淡写了。


反思五:相遇问题教学反思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上直接给出了两人同时相对而行的情境,而我在教学时,根据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想办法解决王老师怎样才能尽快拿到材料的问题,从而引出相遇问题,这样使学生发现数学、掌握数学和运用数学,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非常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因此,作为学生的组织者——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材本土化,生活化。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出发,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2.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上述案例中,当出示条件后,让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想了解哪些数学问题,这时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提出了一连串的五个问题。这一教学过程,通过创设情境,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感到学数学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不是与己无关的、枯燥无味的,而是生活中所必需的。从而唤起学生的数学思维,将孩子们带进数学天地。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个人只有发现问题才能提出问题,只有提出问题才有可能解决问题。”问题意识、问题能力是创造能力的基础。因此,数学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数学情境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研究、去探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