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通范文网 -工作总结,演讲稿,思想汇报,信函等各种范文。
书通网logo
当前位置: 书通网 > 范文 > 反思 >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教学反思(3)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教学反思(3)

时间:2014-06-26 作者:周书婳 分类:反思 来源:书通网

课文分为这样几部分。

课文开宗明义,“维也纳人的骄傲与福气之一,是他们生活在层层叠叠的绿色包围之中。”“被绿色包围”何以成为骄傲与福气,是作者在平实的叙述中,一点一点向读者揭示的主题。

维也纳森林,它足够大,“整个国土的百分之四十四被森林覆盖”,#p#副标题#e#没有人能找到维也纳森林的边缘。

维也纳的森林景象纷繁,“向阳的山坡上,林色鲜翠;背阴的山坡上,森森然像一片埋伏在那里披甲戴盔的兵阵”森林的温文尔雅,与这座城市的风格相得益彰,与“这个城市的味道更相调和”。

最能体现福气之处可能在于“森林不单使人赏心悦目,还神奇地调节着气温”,疾降的骤雨中,林间烟雾飞扬的景象,就是最好的注释与说明。能看到这样的景象就是一种福气。在这里,我们听到了《维也纳森林的故事》中最主要的一段旋律。轻柔而华美,仿佛晨曦透过浓雾照进维也纳森林,还伴随着鸟儿们婉转的鸣叫。

福气源自于维也纳人祖祖辈辈的积福与惜福。一百余年的《森林法》,现代维也纳人对每一片草地,每一棵花木的呵护,都成就了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课文最后结尾一句,“还有比这更美好的表达大自然与人类亲密和谐的颂歌吗?”是在指那只与乐队齐奏齐唱的孔雀,也在指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这一切好似一个总结,引人再一次回顾维也纳森林的各种美丽景色。

很有意义的是,冯骥才一直提倡对本土文化的保护,可实际上在外来文化上,对环境的保护上,他笔下的维也纳也许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最好的范本与教材。


反思五: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教学反思

通过读书批注的分享,学生们对这一课的认识更加深刻,有了这一充分的准备,在学习《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这篇课文时,学生们也得心应手了许多。
    
课堂导入时,我安排了一首圆舞曲,让学生在欣赏音乐中感受维也纳森林的魅力,这样不仅可以营造浓浓的课堂氛围,更可以为学生情感的升华做好铺垫。有了这一铺垫,学生再进行备学时主动性又大了很多。备学时间比较长,25分钟内,学生要完成四项教学任务。由于充分的预习(批注),很多学生直接进入第四环节发交流贴。
    
交流环节是课程的中心环节,这一节课,我设计了三步交流:从个人,到小组内再到全班。这个交流模式学生已经很熟悉,操作起来比较容易,但是在小组展示时,学生的展示语言不够流畅,全班同学的补充也不够充分。自从上学期开始规范学生的课堂语言以来,很多孩子在语言表达上都有了进步,但是还很不够,需要更细致的规范和指导。
    
另外,对于相同的课型,在三班和四班上课的感觉却完全不同,虽然学生不同、学情不同,但是孩子们求学上进的心总归是一样的,我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再多一点智慧,再多一些耐心,希望四班的孩子也能在语文课堂上放飞心灵的翅膀。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