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通范文网 -工作总结,演讲稿,思想汇报,信函等各种范文。
书通网logo
当前位置: 书通网 > 范文 > 反思 > 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反思

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反思

时间:2014-06-23 作者:梁远龙 分类:反思 来源:书通网
反思一: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反思

《生死攸关的烛光》是北师大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个普通家庭母子三人为了保护隐藏在半截蜡烛中的秘密情报,在危急关头和三名德国军官巧妙周旋,化险为夷的故事。表现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儿女的勇敢机智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故事一波三折,颇有戏剧性,为了让学生迅速理清文脉络,我从以下方面进行教学:      

一、抓重点词语展示斗争过程      

本课的故事惊心动魄,扣人心弦,耐人寻味。为了让学生迅速了解文本大意,体会人物精神,我引导学生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再现伯诺德夫人一家和敌军巧妙周旋的过程。当藏有情报的蜡烛被“点燃”时,伯诺德夫人一家想方设法保护这蜡烛:一是取出油灯,借机“吹熄”蜡烛;二是大儿子杰克借搬柴生火之机“端走”蜡烛。当他们的行动没有获得成功,蜡烛被“重新点燃”和被“夺回”时,就在这危急关头,小女儿以上楼睡觉为由,借机把蜡烛“拿上楼”,避免了一场危机。      

二、是反复品读体会人物心理      

课文描绘的是一场没有硝烟但又紧张激烈的战斗。这紧张激烈,主要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反映出来。文中写到伯诺德夫人一家和敌军进行了三次周旋,他们一家人随着蜡烛越来越短而表现出越来越紧张的心理,虽然情况越来越紧急,但他们依然从容镇定地想出方法来保护秘密情报,反映出他们那强烈的爱国之心。如:伯诺德夫人说的那句话可作为一个切入点训练学生反复品读体会。尤其是个性化阅读,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三、回归文本,指导学法,拓展延伸  

课后的金钥匙说‘一件事的发展,常常经过曲折的过程,有的故事有一个起伏,有的有几个起伏’这就是本文的教学价值所在。我利用金钥匙,理解本文有多少个起伏,并用曲线把这个故事的情节表达出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就深刻多了。继而让学生知道,要写一个吸引人的故事,一个起伏是不够的,而是需要两个、三个、甚至更多的起伏。”

因此在对板书进行设计时,我也把这个内容放到教学过程中,力求一目了然。  

但是,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因为问题的设置没有挑战性,学生不需要深层次的思考就能脱口而出,问题显得多,但思考的度不深,形成了打乒乓球似的问答;当有个别问题学生暂时不能回答时,老师因为追求课堂的完美而不容学生长时间的思考,所以就被老师一一代劳了,这样老师在课上不得不不停的讲,学生除了老师让读时读,让回答时马上回答外,没有自己的想法,形成了一种被动的场面,不能很好地体现语文的本色——听、说、读、写。  

教学是一门艺术,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追求,让每件艺术品少留些遗憾!


反思二: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反思

今天,我上了《生死攸关的烛光》这一课,觉得课堂上学生很有激情,能随着课文情节的一波三折而举一反三。

《生死攸关的烛光》这篇课文讲述 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个普通家庭母子三人为了保护隐藏在半截蜡烛中的秘密情报,在危急关头和三名德国军官巧妙周旋,化险为夷的故事。表现了伯 诺德夫人及其儿女的勇敢机智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故事一波三折,颇有戏剧性,在教学时,我以理解词语“生死攸关”入手,直接进入文本,要求学生找到能够 理解这个词语的句子。理解的同时,抛出金属管为什么会在蜡烛里的问题,把烛光和情报联系起来了。通过这个词语的理解孩子们已经能够充分了解烛光的重要,情 报的重要。然后,通过小组学习(填表),把握母亲、儿子、女儿怎样通过自己的勇敢和智慧从德军手里巧妙地拿走蜡烛。从母子三人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来理 解当时情况的万分紧急。最后,我们一起来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更加突出了事件的紧迫性。为了让学生迅速理清文章脉络,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