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通作文网 -中小学原创作文中心。
书通网logo
当前位置: 书通网 > 作文 > 话题作文 > 那一次我读懂了作文

那一次我读懂了作文

投稿时间:2014-05-26 08:47:34 作者:李彦成 分类:话题作文 来源:书通网 我要投稿
那一次我读懂了作文一:那一次,我读懂了妈妈的心

夜深了,当周围都沉浸在寂静中时,我还在为一道附加题烦恼。

草稿纸上列满了算式,七零八落地堆在一边。烦躁的我抓抓头,一脸疲惫地趴在了书桌上。

妈妈不知什么时候站到了我身后。“我来教你吧!”妈妈抽出压在我胳膊下的试卷,“首先,化解……”“我不听,我不听,我自己会做!”我倔强地一把夺过试卷,埋头又在草稿纸上划划弄弄。

“这样做是做不出来的,要用方程!”“我知道怎么做,不用你教!”我依然埋头。

“哎!”妈妈走出了房间,轻轻地为我关好门。

一扇门,阻断了我和妈妈的心。

门外,妈妈的脚步声时有时无,通常是到了门口,又转身回去了。妈妈在犹豫什么?终于,妈妈把门轻轻地推开了。“休息一会儿吧!”妈妈小心地将一杯热牛奶放在旁边,“趁热喝了吧!”不等我回答,妈妈就走了出去。

长舒一口气,我瘫在了椅子上。“总算解出来了!”我伸了个懒腰,准备舒展一下身体,却发现那杯牛奶已经冷了。拿起牛奶,又意外发现杯子下面压着一张纸条,上面清晰写着这道附加题的解析,一定是妈妈写的。

走出房间,一眼看到妈妈靠在沙发上睡着了,妈妈是在等我吗?

终于,泪水冲破最后的防线,滴落下来。那一次,我读懂了妈妈的心。


那一次我读懂了作文二:那一次,我读懂了爱

爱,是什么?对我而言,爱是一个陌生而又遥远的词。

小时侯,因为家境贫寒,爸爸和妈妈便丢下我和爷爷在乡下,匆匆地出城打工去了。小小年纪的我,便很少得到过爱。爷爷是典型的重男轻女,因此,自从爸爸和妈妈到城里后,我的坏日子就来临了。年仅六岁的我,每天醒来,就被爷爷叫去地里挖花生和红薯。而大弟却在一旁舔着糖诱惑我。

记得有一次,我在挖红薯时,哈哈,发现了一只蟋蟀。我可高兴了,而这时,大弟正在一旁呵斥我:“快啊!你到底挖不挖啊,再不挖,我就向爷爷说你偷懒。”我正想:“何不拿着这只蟋蟀吓吓他,好解我心头之恨。”于是,二话不说,我来到大弟面前,手拿着蟋蟀向他走去。还未经我一番吓,大弟便哭了,我在一旁偷着乐。这时,爷爷听到哭声,从屋里走了出来。大弟一见是爷爷,便假装哭的更大声,边哭还边说:“爷爷,姐欺负我。”话音刚落,我便觉的灾难的降临,正准备好让爷爷骂时,出乎我的意料,爷爷并没有打骂我,他的神情严肃转变为微笑,然后对我说:“以后叫大弟和你一起干活吧!”

那一刻,我感到了公平,感到了爱。多么难得的一个笑容,那是记忆里爷爷第一次对我笑。那一句,平凡而又简单的话,对我来说是那么温暖。

自从那件事后,我每天便都过的很快乐。只要是大弟有的我都有。那一次,那令我难忘的一次,我读懂了爱。原来爱便是这样,如此简单的肢体语言便可表达出来。我现在长大了,对爷爷也再没有恨意,也理解了那个年代重男轻女现象的普遍。

哇,我很幸福,也很满足,因为我读懂了什么是——爱。


那一次我读懂了作文三:那一次,我读懂了亲情

每一人的情感极其丰富:亲情,友情,爱情,乡情,爱国之情——这些情感有的单纯,有的复杂;有的浅淡,有的深厚;有的真挚,有的虚假---然而,在我们成长过程中,有的让我们充满期待,有的让我们害怕面对。

到现在我还记忆犹新。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觉得父母对我的管束是多余的,自己应该有自己的私人空间和秘密,不再需要父母的询问,也不需要父母知道自己的太多秘密。所以,我不让父母进我的房间,我出去上学时都会把房间门给锁上,并在门外挂上写着“禁止进入”的牌子。

有一天放学回家,刚要拿出钥匙来开房间的门,却发现门没锁,我记得我早上去上学时有锁啊啊,怎么现在开着呢?我心理暗想着,肯定是爸妈进过我的房间。想着想着,我气愤地冲出房间,爸妈刚好都在客厅里,他们有说有笑的。突然,我冲到他们跟前嚷道:“我不是叫你们不要进我的房间吗?再说,你们没有看到门外的牌子吗?”听我说出这样的话,爸妈脸上的笑容消失了,爸爸生气地说:“丫头,你怎么可以这样读我们说话?”而我在妈妈的眼里看到了此时的她对我很失望。“总之,你们以后不要再进我的房间。”我丢下这句话,就冲进了房间。

刚进入房间,我看到被子里鼓鼓的,好像有东西躺在里面,我把被子欣开,是一台笔记本电脑,旁边还放着一张小卡片,上面写着:丫头,过几天是你的生日,这是我和你爸送你的礼物,希望你能喜欢。此时,我的眼泪像掉了线的珠子似的落了下来,我连忙冲出房间。

“我叫你当面拿给她就好,你就是不听,还说什么要给她惊喜,居然还去爬窗。看,这下苦了自己了吧!”妈妈边说边帮爸爸搓背边说。听了妈妈这样说,我哭得更凶,跑到他们面前:“爸妈,对不起。对不起,我错了。”妈妈脸上浮现慈祥的笑容,说:“丫头,别哭,我们不怪你。你要知道,家人与家人之间的亲情是无法断开的,你之前的做法是会影响我们之间的感情的,你懂了吗?”“我懂了,我懂了——”之后回到房间,我把原来的牌子换上写着:“欢迎进入”的牌子。

那一次,我读懂了亲情,真正彻底地读懂了!我为我之前的做法感到惭愧。


那一次我读懂了作文四:那一次,我读懂了亲情

每一人的情感极其丰富:亲情,友情,爱情,乡情,爱国之情——这些情感有的单纯,有的复杂;有的浅淡,有的深厚;有的真挚,有的虚假——然而,在我们成长过程中,有的让我们充满期待,有的让我们害怕面对。

——题记

到现在我还记忆犹新。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觉得父母对我的管束是多余的,自己应该有自己的私人空间和秘密,不再需要父母的询问,也不需要父母知道自己的太多秘密。所以,我不让父母进我的房间,我出去上学时都会把房间门给锁上,并在门外挂上写着“禁止进入”的牌子。

有一天放学回家,刚要拿出钥匙来开房间的门,却发现门没锁,我记得我早上去上学时有锁啊啊,怎么现在开着呢?我心理暗想着,肯定是爸妈进过我的房间。想着想着,我气愤地冲出房间,爸妈刚好都在客厅里,他们有说有笑的。突然,我冲到他们跟前嚷道:“我不是叫你们不要进我的房间吗?再说,你们没有看到门外的牌子吗?”听我说出这样的话,爸妈脸上的笑容消失了,爸爸生气地说:“丫头,你怎么可以这样读我们说话?”而我在妈妈的眼里看到了此时的她对我很失望。“总之,你们以后不要再进我的房间。”我丢下这句话,就冲进了房间。

刚进入房间,我看到被子里鼓鼓的,好像有东西躺在里面,我把被子欣开,是一台笔记本电脑,旁边还放着一张小卡片,上面写着:丫头,过几天是你的生日,这是我和你爸送你的礼物,希望你能喜欢。此时,我的眼泪像掉了线的珠子似的落了下来,我连忙冲出房间。

“我叫你当面拿给她就好,你就是不听,还说什么要给她惊喜,居然还去爬窗。看,这下苦了自己了吧!”妈妈边说边帮爸爸搓背边说。听了妈妈这样说,我哭得更凶,跑到他们面前:“爸妈,对不起。对不起,我错了。”妈妈脸上浮现慈祥的笑容,说:“丫头,别哭,我们不怪你。你要知道,家人与家人之间的亲情是无法断开的,你之前的做法是会影响我们之间的感情的,你懂了吗?”“我懂了,我懂了——”之后回到房间,我把原来的牌子换上写着:“欢迎进入”的牌子。

那一次,我读懂了亲情,真正彻底地读懂了!我为我之前的做法感到惭愧。


那一次我读懂了作文五:那一次,我读懂了他们

曾记得化学课,老师在课堂上告诉我们,中国的资源浪费多是因为开采得不合理,小煤窑的开采率只有百分之二十几,当煤窑废弃后,那百分之七十几的原煤,就这样成了浪费,当时同学愤慨地说:“都是那些地区的人素质差,根本就不知道保护资源环境的重要。”

我们固然有学识,我们固然知道保护资源环境的重要,但是我们不是他们,我们尚未读懂他们。

当我翻开《乌蒙矿工》,当我看见一副副陷在乌黑中的面孔,当我看见老矿工脸上纵横的黑色沟壑,当我看见小矿工黑乎乎的已经失去光泽的脸╠╠这些照片只有黑白二色,犹如炭笔画的素描。但这就是他们真正的颜色,他们的生活只有黑白二色,怎可能如我们般万紫千红?

周奇元,我记得这样一个名字,照片上的他看起来不过十岁年龄,与我的表弟相仿。表弟是家里的独子,他可爱、天真,人见人爱。然而到了周奇元身上,我却看不到这般年岁的孩子的一切妄想和天真在他和原煤一样黑的眼里有着百分之一二的体现。照片里的周奇元在吞云吐雾,十岁的他烟瘾极大,给他一根烟,他一口气能吸掉三分之一。从边角注释上,我还知道了周奇元是家里最小的孩子,然而无奈却要到煤窑上赚钱贴补家用,工人们惟一的欢乐便是在收工后喝酒、抽烟,于是周奇元便也学着……读到这我不禁要落泪╠╠喝酒?吸烟?他还是未成年人!

但他同时是一个矿工,每天要让煤从自己身边倾泻而下,浑身是煤粉留下的乌黑,这样也就遮掩掉了他的圆脸上的稚气,磨洗了他初生时和我们一样的憧憬……

乌黑的煤磨出了“周奇元”这个名字的老成和粗俗,而不是城市里我们彩照的艳丽、名字的富贵浮华╠╠惨淡黑白!

复杂地注视着那张图片,周奇元的双眼茫然地望着远方。

那一次,我读懂了他,读懂了他们╠╠矿工们。

当我们在走进考场前畏惧地想着希望的时候,课堂里走神想着放假在哪里玩的时候,矿工们已经在“现在”里挣扎了许久。

我们有“未来”,他们却只有“现在”,因为“现在”才是“生存”。

而“生存”在他们只是挖煤,因为不挖煤就没有生存。既无法生存怎么去想教育,怎么去想未来。

那些对未来美好的梦,即便有,也被黑色吸收埋葬。

我读懂了。

当被硒肺病折磨着要跪着死去的矿工的眼泪流淌而下的时候,我明白了。
 
请让我们,找到他们的未来,背负着这“两份未来”在长大,然后还给他们。

我读懂了,因为我们同是生命,当生命痛苦的时候,一个生命会去寻找另一个生命。他们的沧桑,他们的复杂,他们的黑白不再与我们的彩色相去很远的!

书通网专稿,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