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通范文网 -工作总结,演讲稿,思想汇报,信函等各种范文。
书通网logo
当前位置: 书通网 > 范文 > 反思 > 题西林壁教学反思(3)

题西林壁教学反思(3)

时间:2014-04-01 作者:刘玄巾 分类:反思 来源:书通网
    再次出示图片六个角度,师请教大家:苏轼只在这六个角度看了庐山吗?
    生:不是,他只选了六个有代表性的角度。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几幅图,试着用一句话说说图意。
    生:站的位置不同,所见也不同。
    生:每个角度,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师:那么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呢?
    生:走出庐山,到(庐山)外面也看看(师:从多角度看),就能看清庐山真面目。
    生:从各个方位看,就能看清庐山真面目。
    生:只有全面的看,就能看清庐山真面目。(教师板书:观察角度不同,观察的效果就不同)
    师:看山如此,看事如此,看问题也一样。该怎么看问题?
    生:只有多方位看,才能看清事物真面目。(板书)
    整节课很顺利完成,流程也自然。  在执教本课的时候,成功的地方我觉得是此片段中的最后环节,学生总结教师板书写实“观察角度不同,观察的效果就不同。”明理“只有多方位看,才能看清事物真面目。”但是引入的时候,第一部分花了太多的时间,介绍作者可以简略一些,也可以在课外进行丰富。在课伊始,请同学们观察了庐山的图片,到让学生感悟不同方位所见不同时,又一次观察了庐山图,课后发觉第一次观赏时间太长,没有必要,或者第一次观赏的时间可以短一些,只选其中一两张典型就可以了,这是课中的不足。
    课中的另外一个问题是,我抓了一个诗句进行说话训练,横着看,庐山        ;侧着看,庐山          ;站在远处看,庐山          ;站在近处看,庐山        ;站在高处看,庐山         ;站在低处看,庐山          。但发现这个说话训练很难,尽管有同学说了,但是能回答就上来的人很少。本来设计这个环节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感受不同的方位看到的庐山各不相同,现在发现这种方法似乎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那么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呢?这是我课后的疑虑。


题西林壁教学反思四:

    《题西林壁》是我本月的汇报课。一直觉得,古诗要名师,至少也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来敢拿来展示。但由于这篇古诗还是比较简单易懂的,所以在纪老师的鼓励下,我还是决定试试。
    新课伊始,由于学生去年已在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对庐山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我设计的导入是“故地重游”,重访庐山,游览西林寺,从而引出苏轼的《题西林壁》。在了解作者方面,课前我已布置学生搜集了作者的相关资料,但是由于学生汇报时总会犯照本宣科的毛病,大段大段的资料文字很生硬地读下来,最后还是不知所云。所以在汇报的时候,我让学生通过自己搜集的资料,用一两句话介绍你了解的苏轼。这样请两三个学生,苏轼的身份也就明朗了。然后,我打出ppt,显示苏轼的生平,学生边看我边解释“苏轼作为一代文学家,#p#副标题#e#为后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今天我们所读到的《题西林壁》正是其中之一。”自然而然地进行过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