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作文影评一:《高考1977》影评
故事由一群下乡青年们观看邓小平复出的新闻开始,而也正是由于邓小平同志的复出所带来的教育改革政策,那个原本安分的农场,开始了他的不平静。
当小三带着还只是“万一”的消息,不远十多里路来到另一个农场的上海知青队时,面对这么一个并未确定的喜讯,大家的表情是那么的不安分;而当小三高举着收音机奔向知青,那广播里清晰响亮的声音——“恢复高考”,给了那些在农场苦熬了十年的知青们多大的希望!场面的背景是一片火海的枯草荒原,该逝去的,终究不会留下。
而对于农场场长老迟,“恢复高考”这个消息所带来的只有知青们的不安分和对农场未来规划的阻碍。他担心这些建设骨干都跑去高考,竭力安抚着这些血气方刚的后生,甚至是竭力封锁着消息,用他视为王法的公章,阻挠着知青的报名高考。但他还是还深爱着这片土地和这群孩子,尤其是他手下的得力干将:潘志友;而当那个为了自己女儿能参加高考,甚至不惜作伪私刻公章,甚至假冒县招生办主任的老教授出现后,老迟,这位一心革命的保守者的内心深处终于出现了一丝波澜,对青年和潘志友的关怀促使他通过潘志友,悄悄的留下了那枚他从不离身的公章。
知青们终于能报名高考,却错过了那班决定他们命运的火车,林间,雪地,是他们追逐火车,追逐希望的身影,当火车快要出站时,小三跪在岳父面前,乞求能给他们多留一点时间,老人忍着泪,缓慢而又坚定的挥下了手中的小旗;看着那象征希望的火车渐行渐远,知青们只能无奈的跪倒在黄土之上,用力的捶打着黄土,哭泣。
但那个曾经阻挠他们高考的老迟出现了,在赶考的知青最需要帮助的时刻成为了他们坚强的后盾,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的支柱。毕竟,在铁的纪律的外衣下,他还是一个善良的长者。在他的内心深处,他依旧关注着这些孩子的前景。
影片的最后,老迟去查成绩,工作人员问他,这些知青是你什么人?老迟说:“他们都是我的孩子。”一句话,仅仅是一句话,导演就将那个守旧与温情并存的老者刻画得入木三分。
1977年12月10日,改变一代人命运的高考在这一天复苏,“沉睡了十一年的民族苏醒了”; “陈琼,北京大学数学系录取;张国强(强子),西南政法学院法律系录取;皮奉山(老皮),上海机械学院机械制造系录取”,在全国各地有像他们一样的数不尽的青年开始了他们的觉醒;在历史的潮流下,恢复高考已成了必然,它为每个处在黑暗中人带来了曙光,也也给了中华民族带来了新的希望……
那是一位老者叫醒了我们,对我们说,孩子们,走,我们读书去;而这声音,将会在我们耳畔,回荡很久,很久……
高中生作文影评二:我眼中的电影《梅兰芳》
影片的开始,是从一个搞笑而又意韵十足的片段开始写起,用狭小的空间和昏暗的光线,展示了旧社会“下九流”艺人无可奈何的存在条件,而那个意味深长的“纸枷锁”的出现,为下面梅兰芳的历程埋下一个沉重而深刻的影片基调。
对京剧没什么兴趣的我,看那段妖媚的曲段没什么太大的感触,甚至不知道他们在干嘛,也许这就是时代的代沟吧,没有当时人们对梅兰芳京剧的热爱、追捧的感情,但从他们愉悦的表情中,我可以轻而易举的发现,这位梨园独当一面的京剧大师,正用自己的独特的舞台表现力,为人们提供着宝贵的精神财富。
也许我和邱如白一样,开始对京剧不太了解。在邱如白看来,京剧是只重形式的原始戏剧。善于思考的梅兰芳没有像大多数梨园行人士急于反对,相反的是,他为此着迷,京剧需要新的血液。我想:他作为划分一个时代的青年,应该具有这样的魄力,打破传统!看着他敏感而又拘谨的眼神,听着他用那不卑不亢的语气对他的十三爷爷说:“多谢爷爷栽培,不就是唱对台嘛”。我顿时感到一种气势,一种勇气,一种大师具有的魄力,对艺术的不懈追求让他快速成长,我心里暗自惊叹:我们这一代就该有他这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挑战精神。
书通网专稿,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