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通范文网 -工作总结,演讲稿,思想汇报,信函等各种范文。
书通网logo
当前位置: 书通网 > 范文 > 反思 > 塞翁失马教学反思(4)

塞翁失马教学反思(4)

时间:2014-01-21 作者:易君 分类:反思 来源:书通网
    三、主线不够明确。这堂课有一个设计的亮点,那就是为塞翁这个人物添加表情。但我没有把这个设计用好。童老师和赵老师建议我是不是可以把这个作为整个课堂的主框架,辐射开去带动情节和人物的分析。一开始我还没有弄明白这究竟是什么意思。静下心来仔细思考了一下,我发现这确实是一个不错的想法,他会让我的课堂主线变得更加清晰,同时在结构上也会更加紧凑。粗粗思考了一下,我是这样修改的。
    第一步,先让学生找出塞翁的三句话。①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②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 ”③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然后让学生读这三句话,并翻译。然后分析这三个“此”所指代的内容,通过这三个“此”带动对故事情节的分析,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落实重点字词。第二步,给塞翁添加表情和动作,拓展学生的思维。①其父(   )曰:“此(失马)何遽不为福乎?”②其父曰:“此(得马)何遽不能为祸乎? ”③其父曰:“此(折髀)何遽不为福乎?第三步,通过对故事情节和人物的分析,带动学生对寓意的理解。
    我想这样以塞翁的三句话带动整一个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主线会更加明确一些,结构上可能也会更紧凑一些。
    一堂课,自己思考了很多,也付出了很多。能够有幸听到童老师和赵老师的点评,并且在听完之后,我能有自己的一些感悟,这是我最大的收获。


塞翁失马教学反思五:

    星期天参加了路桥实验中学的实验杯教学大赛,听了四节课,《那树》,《塞翁失马》、《门外有敲门声》和《表哥驾到》,让我最感兴趣的不是一等奖的《门外有敲门声》,层层设疑的教学方式见怪不怪了,倒是看似有点乱的《塞翁失马》触动了我的一些思考。
    为了评这节课,我回忆了自己当初的教法以及到网上查了其他人的教法,发现所的这节课是另类的,它的另类就在于让学生对文本提出自己的质疑,而学生围绕着 “善术者是父亲还是儿子、其马带着一匹还是一批马归来,善术者善的是什么术。近塞上之人和近塞之人有什么区别”。其实,学生问的这些问题都是无法从文本中 直接向标准读者提供答案的问题,或者说是文本并没有鼓励你去提的问题,这是对文本的过度理解,是关注到文本的“欠缺之处、空白之处和沉默之处。”由此,我 们可以看出其实学生是非常有创意的,他们对《塞翁失马》的基本情节、字词意义和寓意这些在文本中直接能知道答案的问题已经不需要老师去教授了。
    这其实也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在文言文教学的文与艺冲突中,当一篇文言文的词汇和主题都十分浅近的时候,我们可以尝试一种另类的解读,重新来打量一篇文本, 让阅读取向成为教学的主要目标,以《塞翁失马》为例,我们可以设计教学目标不在于学生对寓意的理解和词汇的把握,而是一种阅读文言文的另外方法,我们希望 学生通过重新打量古代寓言的方式去进行听说读写,从而培养学生新翻杨柳曲的能力,如果换一篇文言文,我们同样确定它的阅读取向,再考虑这样的阅读取向是培 养学生什么样的听说读写能力的。
    当然,另类的解读往往能产生另类的结论,那么,在一节课上,我们是要学生关注教师得出的另类结论还是关注教师的另类解读方法,从来拿这样的方法去解读其他文本?这是比较含糊的地方。
    而那天的课堂上失败就在于老师不明白自己正在引导学生进行一种另类的文言文解读方式,于是通过不断的强调这是寓言,这不是现实,让学生去关注寓意,而学生 最感兴趣的却不在于此,因而老师在自己的预设框架内演绎,学生在努力采纳一种有道理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体验,从而使课堂在中间突然断裂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