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通范文网 -工作总结,演讲稿,思想汇报,信函等各种范文。
书通网logo
当前位置: 书通网 > 范文 > 反思 > 华南虎教学反思

华南虎教学反思

时间:2014-01-15 作者:郭林 分类:反思 来源:书通网
华南虎教学反思一:

    一、教学思想决定教学行为
    《华南虎》是一篇第六单元的自读课文,文章运用以虎写人的象征手法,讲述了诗人在特殊时代中的一段真实的感受,字里行间表达了一种真挚而强烈的情感,那便是在身心倍受束缚的困境之中,追求自由,勇于抗争,保持高傲不羁的个性情怀。为了让孩子们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感受这种情感,体验文学的内涵。在教学设计上紧紧抓住华南虎的遭遇及面对厄运保持本色个性的特点,从而让学生对华南虎有一个深刻而鲜明的印象,为了达到预设初想,运用图片的对比反差和抓住关键词句的理解以及有感情的朗读等方式来感悟体会,在这种层层递进,由表象的画面到内在的感受之后,使孩子们达到情感的共鸣。从而,顺势设疑,反问学生“诗人在风景旖旎的桂林,为什么不去描绘风景如画的漓江景致,而偏偏要写这只笼中之虎呢?”从而过渡到本节课的难点,结合时代背景来理解文章主旨,在这个环节设计上打破原有的先讲授文学背景,再授课的模式。而是调整顺序以应孩子们的认知规律,激发探究的兴趣,这样学起来更加兴趣盎然,对文章的理解也会相应通透。在这种基础上再进行拓展性的小结和练笔,便会让学生的情感在文学中有更深层次的提升。
    在整个教学的环节安排上,我始终渗透着这样的思想: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为其体现主人翁的地位,应该在课堂内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去讨论、去交流,并且通过组内探究,同桌商议的不同形式,让每个孩子积极参与课堂之中,让每个孩子畅所欲言,表述个人的认识、观点、想法。与此同时要让孩子在语文课堂上把动口与动手有机的结合,多角度训练孩子们的听说读写的技能与综合素养。在这样的教学设想之中,才有了课堂上如此这般的教学行为。
    二、 只有充分的备,才有充分的教与学
    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只有老师精心的备课,才能与孩子在课堂上产生更多的情感共鸣和知识火花的碰撞。才会在你来我往的交流中,使课堂变得和谐、流畅、灵动。这也是我通过准备这堂课感受最深的一点。记得在当初确定课题之后,便开始了对文章思路的梳理,先备简案,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后,再备教法和学法,也就是突破重难点的方法和形式,随后查阅相关资料,提炼有关信息,设置不同的教学详案。把课堂中的生成和预设做到心中有数。记得,单在课程环节设计这一项中,就反复推敲了八九轮,删改五、六次,课件的制作也由原先的17张精简到了13张,单这两点就耗时两天有余。
    当然,除了精心备课之外,其间重要的一个环节便是备学生,在课堂上运用怎样的教法和学法,让学生学得更轻松,哪些同学会在哪些知识点上存在着理解性的偏颇和分歧,应采用怎样的言语去引导和化解,都要做到心知肚明。这样一来,便会在课堂施教中做到游刃有余!
    三、课后反思解读我的语文观
    通过施教《华南虎》这篇文章,我在深深的思忖一个问题,作为一名语 文老师在上每一堂课的时候,我们将运用怎样的教育理念,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实实在在的在课堂上呈现出来。既不能上成说教式的政治课,又不能上成单是知识传授的训练课。原先,在上课的理念上曾遵循16个字,也是平日上课与听课的心得之悟,我觉得一堂课语文课应该“书声琅琅,议论纷纷,沉思默默,情意融融。”当上完这节课后我又有了新的感想给它充加了八个字,那便是“妙语连连,感受深深”我想这30个字将成为我今后施教的座右铭,也会让这样的语文教学观落实到今后的语文课堂之中。让我们的语文课变得更加兴味盎然、丰富多彩,充满文学的气息。也让语文的味道更加的浓郁隽永。同时,让批注式自学和随笔杂谈式练笔与博览群书有机结合,让课外量的积累推进课内质的飞跃!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