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通范文网 -工作总结,演讲稿,思想汇报,信函等各种范文。
书通网logo
当前位置: 书通网 > 范文 > 反思 > 《绿色蝈蝈》教学反思(3)

《绿色蝈蝈》教学反思(3)

时间:2013-08-04 作者:刘爱兰 分类:反思 来源:书通网

    本文虽是一篇介绍蝈蝈的科普文章,却不显丝毫的机械呆板。文章既有对昆虫形象地描绘,又有个人情感的流露。这种写作形式在以前的课文中从未有过,如何让学生正确的感悟呢?唯有让他们走进书中,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因此,在执教《绿色蝈蝈》时,我十分重视学生的自读自悟,体验文本的语言特色。一上课,我就引导学生直面文本,与文本亲密接触,使学生充分了解蝈蝈习性的同时,要求学生结合文中语句充分感受其生动传神的语言特点,然后再次研读课文。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引导学生在欣赏、品悟课文语言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并在交流中体现了语文的表达特点,不是片言只语,零敲碎打,而是活用课文的语言进行大段语言铺陈叙述,从而实现课文语言向学生自身语言的内化。在语文学习中关注学生的感悟的这过程中,既训练了学生语感,又培养了语文素养。
 

篇三:《绿色蝈蝈》教学反思


    《绿色蝈蝈》是一篇介绍蝈蝈的科普文章。作者法布尔在文章中对昆虫进行形象的描绘,同时又渗透个人的情感,语言幽默,描写生动。如何让学生正确地把握蝈蝈的特点和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呢? 只有让他们走进书中,通过自身的自读自悟,体验文章的语言特色。

    在授课时,我先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迅速捕捉重要的信息,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再让学生谈谈蝈蝈的特点以及作者对蝈蝈的称呼,最后让学生品味文中的语言特色,教学思路较清晰,但感觉教学没有收到理想的效果,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时间分配不合理。本课生词较多,我在检查学生预习这一环节上花的时间较多,大约花了十几分钟,导致后面的环节时间不充裕。除此之外,我对本文作者法布尔的介绍较少,只是简单地让学生知道他的国籍以及主要的作品,未对他的代表作——《昆虫记》进行介绍,让学生丧失了了解这本名著的大好机会。(二)对学生的引导不够。本文的重点在于让学生明白绿色蝈蝈的特点,了解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蝈蝈,在与学生探讨这一问题时,我让学生自由发言。文中蝈蝈的叫声和食性属于绿色蝈蝈的习性,在授课时我忽略了对“习性”这一概念进行解释,当我问学生 “绿色蝈蝈有哪些习性”时,学生一脸茫然,不知如何作答,最后也未能学生对这一问题有深入的理解。(三)对文本中的说明方法不是很清晰。文中的部分句子运用了说明方法,例如,“就像英国人酷爱吃用果酱做作料的带血的牛排一样,绿色蝈蝈酷爱吃甜食。”这句话是运用了打比方还是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不同的资料有不同的看法,自己对此也模棱两可。

    通过这次的教学,我觉得自己今后需要在以下的方面加以努力:(一)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对主要的环节要多花时间,突出重点,字词学习的时间不应过多,以免削弱理解文本的重要地位。(二)课前要细读文本,争取把文本了然于胸,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做到游刃有余,即使遇到学生有预想不到的解读也不会束手无策。(三)继续研读与文本有关的书籍和资料,争取把文本吃透。

    语文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只有通过不断的尝试和不断的反思,才会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提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篇五:镜子——《绿色蝈蝈》教学反思


    每件都做了精心的安排。我的教学设想是这样的。1、导语:从轻快的圆舞曲《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设置情境,引导学生想到森林、昆虫,让学生回忆童年时玩昆虫的体验,自然而然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放松、让课堂活起来。然后,让一两个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熟悉的昆虫,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要介绍好昆虫并不容易,让他们带着任务来学习法布尔的文章,这样学习目标明确,效果也会好的多。
    2、资料助读:让学生了解法国伟大的昆虫学家法布尔的知识是很必要的,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找资料的习惯。3、速读课文,培养学生快速捕捉信息的能力,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本课生字词较多,为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并积累一些常用的词汇,我准备了幻灯片打算用一至两分钟的时间完成这一内容。4、精读体味:我设计了三种方案,第一种方案是学生自己说说喜欢哪一段文字,为什么?如果学生没有动起来,就用第二种方案引导学生重点品读“蝈蝈的声音”和“蝈蝈捕蝉”这两段,学习作者拟人、比喻、比较的写法、生动的笔调。第三种方案出示3道思考题,让学生讨论,同样的目的是品味作者生动的文艺笔调。5、合作探究环节,让学生提出疑问,最好由学生自己解决,教师点拔。6、课堂小结,让学生说一说这堂课学到了什么?如果学生能说出两个层面的收获,即写作特色方面的和科学精神方面的,那就达到了教学目的。7、作业:模仿法布尔的写作方法,选择喜爱的一种昆虫,用一段文字形象描绘其外形、声音和动作特征。#p#副标题#e#
  但课却上砸了,出人意料的糟,让我始料不及。当时我思维混乱:怎么会这样?完全控制不了局面,结果草草收场。课后我冷静下来分析原因,觉得自己在很多方面都有差距,很多素质都不过硬。
  一是不能因材施教,自己一厢情愿把教学过程想得天花乱坠,把教学方法设计得尽可能新潮,但却没有想到学生能否跟得上,如果跟不上该怎么启发,这一方面是因为太久了没教语文,对学生的水平有了陌生感,另一方面是自己违反了教学最基本的规律,没有充分了解学生和尊重学生,殊不知再好的教学方法如果学生不能配合就是最蹩脚的,这是对我不深入了解学生的惩罚。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