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通范文网 -工作总结,演讲稿,思想汇报,信函等各种范文。
书通网logo
当前位置: 书通网 > 范文 > 反思 > 《雷鸣电闪波尔卡》教学反思

《雷鸣电闪波尔卡》教学反思

时间:2013-08-04 作者:彭澜欣 分类:反思 来源:书通网

篇一: 《雷鸣电闪波尔卡》教学反思


    音乐欣赏是心理反映的过程,音乐欣赏教学必须循着由表及里的心理反映过程。从喜欢听音乐,到用心用情去聆听音乐,再到理解、评价、分析,使学生的欣赏层次逐步提高。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我用聆听、模唱、律动等方法去引导学生亲身体验音乐。  

    1、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要为学生展示自我搭好舞台。在第一次的教学中,我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概念,考虑自己比较多,考虑学生比较少。只是关注学生是否会唱主旋律?是否听到鼓、镲的声音?却没有关注学生到底是怎么听的,觉得听到了就是知道了,所以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而第二次教研课上,我特别关注学生聆听的状态和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程度。在学生都听到雷声之后,马上让学生参与到音乐演奏中,学生开心并很快的理解音乐。体验教育更深入心灵。
    2.教师要正确把握音乐教材,分析音乐作品有深度。只有教师对音乐作品有了深层次的分析后,对所乐曲的内涵有了深刻的理解才能游刃有余的指导学生表现好,作品的形象、思想情感就会活生生地记录在学生的脑子里。通过音乐体验式的教学活动,可以塑造孩子们的美好心灵,在实践中加深情感体验,进而产生对音乐的共鸣,使其灵魂得以净化、情感得以升华,最终实现音乐教育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 

 

篇二:《雷鸣电闪波尔卡》教学反思

 

   《雷鸣电闪波尔卡》的教学设计是依据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教会儿童学习,教会儿童欣赏、教会儿童创造”这一教育理论。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听、想、创造等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能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处处引导学生参与、体验、探索。

   在教学一开始,教师设计的听音游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了学生探索知识的愿望,在此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创造想象:即兴发挥创造打击乐器的不同打法。学生在探索中不仅认识了打击乐器,同时也知道了各种打击乐器的不同音色及其丰富的表现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会听并理解音乐——是审美修养的基本标志之一”依据这一思想在欣赏乐曲《雷鸣电闪波尔卡》时,教师有意不说出曲名,而是让学生自己听乐曲并给乐曲起一个合适的名字并说出理由。学生在认真听完乐曲后,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起名为《暴风雨之夜》,因为他听到了打雷的声音,就像暴风雨即将来临。有的起名为《暴风雨交响曲》因为他听出了雷鸣电闪,刮风下雨的声音交织在一起。还有的起名为《暴雨雷鸣跳起舞》因为他除了听到电闪雷鸣外,好像还听到有人在跳舞的声音……真没有想到,学生竟有如此精彩的回答。从学生们的回答中不难看出许多同学在初听乐曲后,对乐曲都有所感悟,但还不够深刻、具体。接下来教师提出问题:1、请同学们回忆刚听过的乐曲中用了哪些打击乐器?有意激起学生的听觉记忆。2、你是否也能尝试用打击乐器创造自然界的音响。听到问题学生纷纷回忆刚听过的乐曲,并争先回答:“鼓、锣、镲……”等,兴趣极高,听到第二个问题后,课堂更加活跃了,学生有的用双响桶模仿屋檐上下落的雨点声,有的用大镲相互磨嚓模仿出远处滚滚的雷声,有的干脆就用嘴巴模仿呼呼的风声,还有的……同学们积极开动脑筋,各展才能,尽情的创造着大自然的音响。

   苏霍姆林斯基在《美育和美的创造》这一篇文章中写道:“美的感受和美的创造之间的相互联系,在审美素养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审美教育既是认识过程也是情感过程,每个人都能感受大自然的美,音乐的旋律美,语言美,而这种感受则有赖于他的积极行动,所谓积极行动是指可以感受、创造和评价美的那些劳动和创造,思想和情感。”以上活动不正是这一理念的体现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