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通范文网 -工作总结,演讲稿,思想汇报,信函等各种范文。
书通网logo
当前位置: 书通网 > 范文 > 反思 > 《故都的秋》教学反思(3)

《故都的秋》教学反思(3)

时间:2013-08-11 作者:卢璐璐 分类:反思 来源:书通网


篇五:《故都的秋》教学反思

    非常仓促的备完课,很紧张的上完课,总算松了一口气。现在静下心来思考我的这节课,加上教研员的一番指导,颇有感触。
  《故都的秋》是传统的散文名篇,在散文阅读教学中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审美鉴赏训练,使学生真正步入审美鉴赏的殿堂。我将《故都的秋》定位为散文鉴赏课,课型为一节。教学时以学过的古诗文感受入题。再总提第一段使学生入境,美读设置问题:文本描写故都的秋的段落有哪些?总提五幅秋景图。再以“文眼”──“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为突破口,师生互动探究生成开放型课堂,始终以散文的文体特点为基点和生长点,通过品读联想、合作探究等方法进入散文的鉴赏层次。最后以第12段的议论提升思想,明确概括出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并引申出写作背景。
  纵观整个上课过程,本节课有这样一些优点:
  第一,注重了语文学科的特点,从品味语言入手,去解读全篇。体现了语文的语言性。评课的教研员老师说我这一点把握的不错。
  第二,注重了诵读教学,通过诵读加深对语言的感受,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身品味语言的精妙。
  第三,注重了课堂提问,激发探讨兴趣,促进引发多数学生积极的活动愿望,有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并能促进人际活动,加强学生与其他同学的沟通与反应。
  第四,注重了合作学习,学生在相互讨论评价中共同提高,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能够以对话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
  对教学流程我觉得设计的是较为清晰的,但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一则课前学生基本没有预习,对文本的内容不熟悉,伤感悲凉,忧郁孤独的感情不能较好的领悟。
  二则课堂上品读时间不充分,教学不循常规,打乱了学生的接受心理。突然上多媒体体课,学生觉得很新鲜。看来我自得的设计“亮点”──直接进入描写“故都的秋”文字部分,再进行瞻前顾后的文本鉴赏,学生不适应,学生习惯了逐段推进的鉴赏模式,这种突出重点段落的方式,学生仍然含混不清。
  据此,我想教学时首先增设了两个问题:① 诵读一二自然段,思考: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各有什么特点,先写南国之秋用意何在?② 品读最后两段,运用比喻把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进行对比有什么好处?解决之后,再进入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主要是让学生带着感情进行品读,然后,结合前面的四个问题,明确划分成四组各组一个问题,进行讨论探究。
  三则说五幅画面的时候面面俱到,本来是想详说三个画面的,后来时间一紧,都是详的没有深入,略的讲的有点罗嗦。评课老师也说出了这一点。我想今后上课我想尝试新的方法,把第一个画面讲透讲深,然后分四组让学生分别讨论余下的画面。真正能掌握鉴赏散文的方法。
  再则高潮和收尾部分较为仓促,给人虎头蛇尾之嫌,没有受到精心设计的功效。发现还是自己太过理想化,“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对学生的真实水平的关注才是关键。教学是把双刃剑,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有效的整合文本资源和学生资源,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尊重学生的独特阅读体验,再据此设计教学,否则,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出现“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跑堂课现象,无法有效的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与开放的思维方式。
  总之,我尝试按散文文体规律“形散而神不散”的教学思想去组织教学,在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这一点上有待于进一步思考和探索。现在静下心来反观发现,我的设计不符合职高学生的接受心理,没有探究透彻,有人为拔高之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