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通范文网 -工作总结,演讲稿,思想汇报,信函等各种范文。
书通网logo
当前位置: 书通网 > 范文 > 反思 >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反思(2)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反思(2)

时间:2013-07-31 作者:岳晟 分类:反思 来源:书通网

    上课伊始,围绕文题设计了如下内容: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谁还能清楚地记得读过的第一本书是什么呢?现代著名诗人牛汉写过一篇回忆性文章《我的第一本书》,谁能告诉大家,牛汉的第一本书指什么?是怎样的一本书?为何60年后仍然让诗人念念不忘?这几个问题的设置,一方面以此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另一方面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快速引出课题。

    第二个教学环节,研读课文深入探究。学生在朗读第一自然段的基础上,简介卜老恩的《父与子》,因为这是一组漫画,围绕慈父与稚子发生的一系列忍俊不禁的小故事,表达善良与爱的主题。之所以简介这组漫画,源于课文“可是这一本却是让我一生难以忘怀,它酷似德国卜老恩的《父与子》中的一组画。”对此我抓住“酷似”二字,引导学生朗读第二至第十自然段,同时思索:围绕书写了哪些事?诗人为什么要这么说?

    之后引导学生思考:你喜欢牛汉的父亲吗?为什么?同时提前学生注意乔元贞的父亲,在研讨的过程中,有学生提出问题:同是做塾师,为什么乔元贞没跟着父亲去读书呢?这个问题到是备课前没有注意的问题,我引导学生读课文,看看文章介绍了几位老师,尤其注意阅读乔元贞父亲肖像描写的那一段,同时思考“弄不成”老师为什么弄不来其他两本教材?

    经过研讨,加上老师的点拨,最终明确:当时社会经济极端落后,社会上有“家有五斗粮,不当孩子王”的说法,乔元贞的父亲身为塾师,却连自己的孩子的书本都买不起!牛汉的父亲作为一名老师,曾经评价过乔元贞比牛汉有出息,但乔元贞的出息却是一辈子走街串巷卖小食品!这能说明什么?!此时再结合当前“两免一补”以及国家对教育的重视说起,让学生反思,应该珍惜在校期间的学习机会。当然捎带也要说明,导致乔元贞的出息,一方面源于没有再读书,另一方面也说明当时当地的经济极端落后贫穷。

    最后在拓展延伸环节,我安排了一个交流内容:假如乔元贞和牛汉,今天都来到了班级,你作为校报记者,你希望他们说些什么呢?呵呵,此问题一经抛出,立刻引发全班学生的大讨论,学生争先恐后抢着回答呢。可惜很快下课铃声响了,这时我要求学生把这一环节,由说变成写,课后写在日记上。

 

篇三:《我的第一本书》教学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篇课文《我的第一本书》中,作者不仅叙述了童年生活中关于第一本书的感人故事,而且还表达了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同学之间那浓浓的、真挚的情感和对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遥远乡村荒寒、苍凉的生活境况的独特感受。

   毫无疑问,牛汉《我的第一本书》这篇散文所描写的生活与今日学生的生活相比有着巨大的距离。“如何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灵魂深处,体会作者对“第一本书”所怀有的特殊感情?”成了我备课时的重点。经过多次阅读教材并结合学生实际,我设计了这堂课的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2、了解“第一本书”的含义,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苦难对于人生的意义。

   课堂教学中,第一个目标整体感知,主要是阅读、复述,其目的是为突破预设的第二个目标作铺垫。课堂教学进入第二个目标后,我提出问题:“刚才我们已经了解了围绕牛汉的‘第一本书’所发生的故事,文章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却有着深埋心底的情愫。对于作者来说,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下面请同学们用‘我的第一本书是一本_____________的书’的形式来概括自己对文中‘第一本书’含义的理解。”于是,学生开始讨论交流,我巡视指导。这时,课堂气氛开始被调动起来,学生积极投入讨论。几分钟后,我指名几个同学上黑板写出他们的理解,这几个学生写出了下面的内容:①裁成两半的书、②父亲为我们修补的书、③“我”的第一本国语书、④与众不同的书。
  不难看出,此时课堂气氛虽然比较活跃,但学生的思维还只是在浅层意义上徘徊,远没有走进“第一本书”的意义深处。这并不奇怪,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总得有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关键是教师不能于此停顿。于是,我再作启发引导:“刚刚黑板上写的这些都没有错,但这些都是浮于表面的理解,作者为什么会一辈子忘不了这本书,其中是否有更重要的原因?”学生继续讨论,然后举手回答:①难忘的书、②独一无二、③意义重大的书、④一生中最珍贵的书、⑤给了我教育的书、⑥给人留下无尽思考的书、⑦人生之书。
  看得出来,学生的思维有了很大的发展,虽然他们的理解有些空洞,依然没有真正把握“第一本书”对于作者的重大人生意义,但毕竟已有了进步,进一步启迪,学生的思维将会越发灿烂。我第三次启发道:“大家的理解已经深入一步,但是‘难忘’、‘最珍贵’、‘给了我教育’这类说法太空洞了,‘我’为何难忘这第一本书?它的珍贵表现在哪里?给了‘我’什么样的教育?把这些问题想透,相信你们就真正理解了这本书对于作者的意义所在了。”
  学生继续讨论,“高潮”渐起,出现争着发言的情况:
  ①饱含对同学友情的书、②用父爱装订的书、③用爱的灵魂装订的书、④打开人生起点的书、⑤饱含“我”苦难生活的书、⑥培养“我”的道德品质的书、⑦让“我”知道读书乐趣的书……
   这时,显然学生已完全走进了文本深处,走进了作者灵魂深处,他们正在与作者进行着心灵的碰撞!我趁势作了如下的小结:这是一本用爱的灵魂装订的书,它饱含着父子之爱、同学之谊、乡邻之情,它写满人间真情;这是一本写着“我”的童年苦难的书,它让“我”在人生之初便领略了生活的艰辛,懂得了贫困的价值,知道了读书的重要;这是一本打开人生起点的书,它引领“我”朝着新的人生之路前进,让“我”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永远记住童年生活给“我”的种种教育,永远不“忘本”;这是“我”人生历程中的“第一本书”,也是“我”人生的第一课!
  这堂课的教学使我认识到:教学要有一个逐步铺垫的过程,先要悬着一个目标,有意识地向着目标步步进逼,才能使学生渐入佳境。学生的心灵之火真正点燃了,你启迪我,我启迪你,你感动我,我感动你,然后每一个学生都会觉得有巨大的收获,这才是高效课堂。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