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通范文网 -工作总结,演讲稿,思想汇报,信函等各种范文。
书通网logo
当前位置: 书通网 > 范文 > 案例 > 土地流转成功案例(2)

土地流转成功案例(2)

时间:2015-07-11 作者:郑惠兮 分类:案例 来源:书通网
篇三:土地流转成功案例(725字)

半截河村“两委”班子以党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以镇政府“十一五”规划为蓝图,经多方调查,组织论证,发现半截河村新农村建设具有土地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等有利条件,同时也存在3个制约因素:一是农业发展缺产业少特色,直接表现为产业结构不合理、主导产业优势不明显、农业发展单一化没特色;二是农村发展缺规划少资金,直接表现为村庄规划落后,致使新农村建设成本加大,同时缺乏长期投入机制,资金难以得到保障;三是农民缺发展意识少科学技术,直接体现为农民群众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掌握科学技能能力弱,市场意识比较薄弱,过分看中短期效益。通过调研,并征求全体党员及群众代表同意制定了半截河村新农村建设的中长期规划,按照这个规划,全村7300亩土地被分别划分为农业项目开发基地、特色蔬菜区和林果区、养殖小区等特色功能配套区域,协调发展。在农业项目开发方面,在成功引进聚隆迪桑瑞公司等在农业项目上具有很强实力的公司的基础上,2007年,村“两委”班子结合本村实际和村中长期规划积极寻找项目,通过区土地流信息平台发布土地流转信息,进行农业项目的招商与开发。

2007年根据半截河村委会与北京( 农用地、 商住地、 工业地)永乐通农业开发公司的土地流转协议,半截河村把本村南部的1000亩地流转给北京永乐通农业开发公司进行农业项目开发,主要发展设施农业和旅游、观光、休闲农业。涉及农户220户、765口人,人均1.3亩地。在进行土地流转之前,这块土地主要以传统种植业为主,一年两茬,一茬春小麦,一茬秋玉米,农业设施简单,农业技术落后,与都市现代型农业发展要求相距甚远,每年每亩地仅能为村民带来600元左右的收入。

篇四:土地流转成功案例(863字)

在北依大汶河的蒋集镇郑龙村,那里土质肥沃,水源充足,历史上一直保持种植蔬菜的习惯。在当地村民与泰安弘海食品有限公司签订200亩地的有机蔬菜生产合同时,村里成立了郑龙村有机蔬菜合作社,村民以入股形式进行土地流转,以合作社为平台聚集土地,通过合作形式进行生产经营。这种土地“股份+合作”流转模式的运作、管理、经营和分配机制主要有四大特点:首先,农户以土地经营权为股份共同组建合作社。按照“群众自愿、土地入股、集约经营、收益分红、利益保障”的原则,引导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其次,合作社按照民主原则对土地统一管理,不再由农民分散经营。再次,合作社挂靠龙头企业进行生产经营。第四,合作社实行按土地保底和按效益分红的方式。年度分配时,先支付社员土地保底收益,留足公积公益金、风险金,然后再按股进行二次分红。他们的具体分配方式是:按当年盈余的10%提取公积公益金,10%提取风险金,80%按股分红。公积公益金用于扩大服务能力或弥补亏损、发展合作社事业和社员福利事业;风险金用于合作社生产、营销遭遇重大经济损失时的补贴。

郑龙村的土地流转做法很快得到了宁阳县委、县政府的充分肯定,并在全县推广。宁阳县在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延伸链条带动土地流转,搭建平台助推土地流转。引导农民以合作社为平台,以入股形式进行土地流转,通过土地合作进行生产经营,让农民更多地分享土地经营的收益。同时做了大劳务输出产业,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土地流转。而且建立健全管理机制,科学运作保障土地流转。他们采用统一的流转合同,统一由乡村两级备案及鉴证。在土地流转前,当地村民主要种植小麦和玉米,由于种植粮食季节性强,人们的时间都用在种粮上。可是算下来,每亩地每年纯收入也不过500多元,日子过得很紧。但是在郑龙村有机蔬菜合作社成立后,农民将土地承包地作股份加入,仅底金收入、分红和在本村打工每年取得的纯收入就有8000多元。此外,通过土地流转,农民也从土地上解放出去,可以到外地打工。

推荐阅读